“参照物”这一概念相信大家不会陌生,物理课上用来理解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今天也想在这里引用这一概念,用以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总是藉由对自己的理解去理解这个世界,也藉由对自己的情感去链接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或者说世界就是我们的参照物,折射出真实的我们。
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妈妈就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通过妈妈的抚摸、照料和情感来感受、确认自己的存在。试想一下,如果婴儿的世界是黑暗的、无声的、无回应的,那他又如何确认自己是存在的?所以妈妈的爱与回应就成了我们最初的,确认自己存在的参照物。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和事进入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参照物越来越多,我们依旧通过他们来确认着自己的重要性,以及认识更多的自己。每个参照物背后都承载着专属于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愁,所以但凡能触动我们心弦的人、事、物都是自我认识的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就好比,你是美衣达人,穿着讲究有品位,好看的衣服就是你的参照物,你喜欢的并不是衣服本身,而是穿着漂亮衣服的自己,所以,你喜欢的是更美更好的自己。
再比如,你非常喜欢画画,每一次的创作都能酣畅淋漓地表达灵感与想象,这也是你的参照物,通过画画你看见并爱上了那个思绪灵动的自己。
还有我们的爱人,我们彼此互为对方的参照物,透过对方的眼睛和亲密无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了自己是如此的渴望爱与被爱!
当然,我们也会从参照物上看到不喜欢的自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讨厌某些人、事、物的原因,而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我们通过与世界互动而产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出专属于自己的参照物。那些能带给我们美好感受与想象的积极参照物,自然是我们青睐和追求的,不是我们有多喜欢他们,而是我们更喜爱自己。而承载着我们负面情绪情感的消极参照物,也是我们极力远离和回避的,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不好的自己。
也许,从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们的家庭就让我们体验到了“好与坏”,“美与丑”……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各种二元对立的标准,而年幼的我们无法整合这些标准,所以我们确信,我们身上的特质是可以用“好”和“坏”来定义的,“好”的特质应该发扬,而“坏”的特质则应该掩藏。渐渐地我们内化了这些标准,并选择符合标准的积极参照物以满足世界对我们的期待。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才知道世界并非是曾经眼里的非黑即白与非是即否,而是包容了所有好与坏、美与丑、对与错的矛盾统一体,而所有看似对立的事物也并非兵刃相对地存在着,而是以联系、依存的方式互相渗透着。正如道家的八卦图,阴阳的存在并非对立地一刀割裂,而是以柔软、依存的方式圆润了各自的边界,既不相同又相互涵容。
所以,作为世间一员的我们,自然也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骨子里包含世界所有的信息,每个人在积极与消极两方面都拥有无限的潜能。如果我们只追逐那个光明的自己,而掩藏黑暗的自己,便会消耗我们的能量,当我们把大量精力都用于抑制另一半的自己时,也就削弱了自己的生命力,不仅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被掩藏的那部分自己也会在潜意识里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扰乱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幻想光明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认识阴影”。所以,追求完美而丢失一半的自己,还是拥抱黑暗而得到完整的自己?我们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或许,某些荣辱的教育,社会的标准,世俗的观念,道德的绑架真的太过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即便意识上明白了道理,也很难拥抱完整的自己。而消极的参照物却恰好是个契机,只要我们愿意正眼看待折射出的自己。现在,你可以回想一下,有哪些人、事、物是你最讨厌的,最看不惯的。可以从让你感受最强烈的开始,仔细地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透过这种感受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自己?不必害怕也不用逃避,那正是我们的一部分,要知道但凡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到的特质,都存在于自己身上,否则我们不可能从别人身上识别出这种特质来。如果你嘲笑别人懦弱,那说明你身上也有懦弱的潜质;如果你批评别人自私,说明你身上同样有自私的种子。当我们置身于别人的处境时,我们并不会比别人更高明。所以我们看不惯的别人所折射出的是看不惯的自己。如果我们能经常这样内观自己,便能慢慢找回完整的自己。
当我们能从所谓的消极参照物上看到、理解、接受那个黑暗的自己时,我们的心也就日趋整合,而这样的整合不是无奈的放下,也不是权益的折中,更不是左右逢源的技巧,而是接纳自己后同理万物的尊重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