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不知不觉中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教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够让他们将来屹立于不倒之地?在一切都将改变的时代,我们锤炼孩子哪些不变的素质,才能够让他们从容面对未来?在学习成为我们终身需要面对的课题、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深度学习能力,才能够让他们一直走在同龄人的前列?
就像汽车、飞机改写了人类的交通、出行的方式一样,人工智能(AI)终将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娱乐、爱情和价值观,也终将造就新型社会。简单地体力活、高精度的劳动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候,哪些素养是我们孩子永不落伍的呢?
结合当下权威科学家的论断,至少可以确定未来社会孩子不会被机器人取代的一些关键素养就是:未来社会,凡是通过计算就可以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但是,我们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和创造力——尤其是对当下没有出现过的新生事物的创造,单靠人工智能是远远不够的,复合型科学家远远走在人工智能前面。
因此,未来社会,下面这些素养是智能机器人暂时还不能够取代的:
1.爱以及在爱的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家庭教育上,爱是有一些基本规律的,比如懂爱的孩子会读书、懂爱的孩子才努力、懂爱的孩子才有责任感;因为,懂爱的孩子会心怀慈悲、同情与怜悯,而慈悲、同情和怜悯能够产生责任、担当和勇气。好多孩子不上进,不读书,没有理想,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爱,对父母的期待、憧憬和愿望,他们不懂得理解和珍惜。
培养一个忘恩负义、冷漠自私、没有人生目标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溺爱他,让他什么也不用做,他就觉得这世界上给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那么轻而易举。
2.梦想的能力:人类是情感物种,有思想、有认知,有追求梦想的能力,这是任何机器都无可替代的
3.创新能力:再牛的机器,都是人类的头脑创造出来,创新能力将让我们成为一切事物的主人,而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有被取代的时刻。
4.审美能力: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审美,他就是按照这个审美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发展、完善以及提升自己。把房子布置成什么样,对自己有哪些要求,内心是充满阳光的花园还是一片贫瘠的废墟。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良好的审美,不用家长要求如何做,他自己就会在内心的驱动下,追求美好的东西,创造理想的生活。
马云说过:“我一直相信艺术、体育、美术的发展,能给孩子的人生带来更美好的视角、更高的层次,更具有理想主义的美感,更能让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懂生活的人。”
环顾我们的四周,有没有发现,凡是穿着得体,打扮精致的人,会更受欢迎,给人的第一印象会更好一些,更有利于她的人脉和事业发展。
孩子的天性是玩,但孩子的天性里,也有一份对生活的学习力。两者都是缺一不可,只要懂得分寸感,就是最好的事。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学习的孩子,但缺的是坚持学习的孩子和坚持学习的父母。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孩子的家长,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孩子的兴趣,永远都捉摸不透。
好像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对这个索然无味。说好的“我可以坚持到底”,过了没多久就是一副“我不想学了”。
放弃很容易的,坚持很难。对于家长来说,也是同理。
任何的学习,都不会轻松习得。有一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在某个领域有成就,需要10000小时。而溺爱的养育方式,无疑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放弃了10000小时练习的开始,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和可能,很可惜!
坚持的辛苦与其说是孩子的辛苦,倒不如说是家长的辛苦,家长是否能“狠心”让孩子坚持下去呢?就要看家长对“爱”孩子的理解了
可能有的家长也会想,爱孩子,逼着孩子学真的好么?其实可以把“逼”换成另两个词——“督促”和“鼓励”,而不是强迫。比如孩子的学习上遇上了困难便想要放弃,鼓励孩子坚持是有必要的,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也是对意志力的培养,如果每次都是对于某种事物浅尝辄止,那么循环下去,孩子所体验到的,一直都是一种浅层次的乐趣,而非深层次的快乐。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不会学习的人才是未来的文盲。那些固步自封,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人就会被淘汰。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学习力的竞争。成就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未来。一个成绩非常糟糕的学生,如果父母用恰当的教养方式,帮助他找到自己学习风格,开启学习心智,改变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就会循序渐进的变化和进步,不仅仅实现学习的突破,更能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