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忆阿各
10年前,一场深重的灾难让世界记住了映秀,记住了汶川。当年作为记者的我走进过映秀,走进过都江堰。十年后再度来到映秀、来到汶川,心情是无法言表的。
人们总爱说,时间会冲淡一切。我也以为,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事都会淡忘。但当我随着一批又一批祭奠者走入映秀镇的一瞬间,我发现我错了,当年的场景地倏地穿越而来。站在5·12地震纪念馆,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思绪翻飞;望着漩口中学地震遗址那永恒的裂钟,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回放一样一幕幕出现。原来,那些刻进脑海中的片段是不会轻易抹去印痕的。
这是当年日记里的几句话一一视线提供给我的是残垣断壁,楼塌桥断,余震飞石,遍地哀鸿,数以万计同胞的生命被瞬间夺去了生命,曾经美丽的家园顷刻被夷为虚墟,人们在惊恐和悲伤中等待救援......
记得地震发生不久,报社便组派记者兵分三路前往受灾最严重的“三川”,即北川、青川、汶川。我所在的这一组原本是向震中映秀去的。无奈,由于进汶川的路严重损毁,我们只好望路兴叹,返身便去了都江堰。记得当时都江堰人武的政委姓熊,他领着我们先到了荷花池市场(音)。但见尘土飞扬,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施工车在坍塌的楼房废墟堆里忙个不停。我们所到之处,满目疮痍,让人心酸不已。原本5、6层高的楼房,坍塌变身成了一层。人群中,不时有受灾群众向我们哭诉,说他们的亲人还埋在废墟中。我们能做到的,除了安慰还是安慰。现在想来,那时的语言显得多么的苍白和无力。在都江堰市中医院,在聚源中学我们都做了停留,那些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眼泪。时至今日,那些悲伤的画面仍然挥之不去。
地震后的第100天,我和报社的另外2名同事踏上了去映秀的路。一路上我们都有些沉默,不约而同地盯着车窗外,抬头观察山体,防范有山石飞落。经过抢通后的道路,新铺上了沥青,路面比以前要平整许多。山依然那么高,只是原本绿荫环抱的群山因地震有了创伤,到处裸露出垮塌的山体。一路上都看见当地政府、军队和救援单位打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守望相助”“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等横幅,红底白字,十分醒目,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和温暖。到了映秀镇,但见整个镇子的房屋都垮塌了,人们的表情是凝重的。镇子里穿迷彩装的军人、救援人员很多,搭建好的蓝色平板房排列有序。小镇里,只看见一条狭窄的路,确切地说,所谓的路,是平板房和一些帐篷搭建的临时商铺中间留出的过道,商铺里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在那,我们见到了时任金川县人武部的政委何伟。听何政委介绍,他们在映秀抢险救灾已经三个月了,期间历经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事件。他们在那的主要任务是平整场地,以便搭建更多的板房安置受灾群众。我们在半山腰、河床边看见,一些大型重型工程车正忙个不停。记得何政委带着我们一行踩着泥泞登上了一处山坡,从上往下俯看,整个映秀镇一片废墟,死寂一般的城市上空,唯有学校操场上那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舞,让人感到了生机,看到了希望。这个画面一直深刻在脑海,我想,这一幕我是永远也无法忘记的。
举目已是千山绿。10年后,涅槃巨变——映秀的新街,游人如织;水磨的校园,生机盎然;羌寨的农家乐,生意兴旺…… 我们一行跟随在汶川县人武部梁政委的身后,穿过地震纪念馆后面悠长的走廊,沿着石阶一路走去,清风拂面,艳丽的芍药花开满了山坡。闻着空气里的清香,俯瞰群山环抱的映秀镇,不由得感慨:今天的映秀人就如同这色彩斑斓的芍药花,坚强、美丽、旺盛!
在汶川县一下榻的宾馆房间里,摆放着一本文化旅游丛书《天地映秀》,在那上面,我看见了许多有关映秀的民间传说。故事个个鲜活明亮,既反映了古羌人的生活习俗,又展示了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天地映秀》里,开篇便介绍了映秀名字的由来。相传,映秀的由来非常特别,据说当年大禹治水,用天造神功造就了映秀天造地设般的景致和神奇的山水,并在青峰崖上书写了八个大字:日映龙潭,秀开天地。据书上介绍,映秀的称呼还来自于上天之意。映秀的四周有着得天独厚的河流和山川,有两条气势浩荡的河流从她身边流过。一条是岷江,一条是渔子溪河。除此之外,她还有26条山涧河流,那两条河与26道水流,从高山上飞流而下,直泻盆底,形成了一道无与伦比的奇特景象。这两条河与26条山涧河流合起来形成了28道水流,而这28道水流又恰好与天上的28座星宿相吻合,由此印证——映秀乃上天所赐。
太阳升起的时候,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湖面金光闪耀,湖水像镜子一般,一丝不动。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泊倒映出圆圆的落日和满天霞光。这个时候,人们会看见湖泊中央的水中飞出一只五颜六色的太阳神鸟,直奔长天。这是一幅什么景致?
天地映秀,宛如其名:“山水相映,风景秀美”。这样的人间仙境,谁不向往?
10年过去了,曾经的伤痛悲泣,已化成自强、感恩和愿景。10年间,震区从瞬间归零到涅槃,从毁灭走向了新生。在这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上,生命在奋斗中重新出发。“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如今的汶川,早已在大爱中崛起,无论是城市建设、居住环境、产业发展还是人们的精神面貌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涅槃重生后的震区让我们感怀——映秀是一座复活之镇,汶川是一座复活之城。
在汶川,放眼望去,目力所及,一定能看到随风飘动的五星红旗。在这里,五星红旗不仅仅是祖国的标志和象征,更是一种对党和国家、对全国人民的感恩,一种“祖国强大,百姓安康”的精神信仰。
“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祖国和人民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身着华丽羌族服装的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解说员杨迎春说起当年的地震和如今的生活,显得格外激动。2008年,地震发生时,杨迎春的家人被埋在废墟中,在已经绝望的时候,是全国各地赶来的救援力量将她的家人救了出来。杨迎春说,10年过去了,她依然忘不了那些救助过他们的人,除了感恩,还是感恩。她告诉我们,如今的她为自己是一名地震遗址解说员而感到十分自豪。
不仅是杨迎春,从每个随机采访的汶川人嘴里,都能听到“感恩”“谢谢”等字眼。十年来,“感恩于祖国、感恩于援建、感恩于社会、感恩于同胞、感恩于家人”的思想,“知恩、铭恩、感恩、报恩”的行动,构建起了滋养汶川人心灵的感恩精神体系,也成为了当下汶川人生命中最质朴的情感。
清晨,穿行在汶川的大街小巷,一路都有悦耳的音乐声送入耳鼓。都说人间四月天,这是一年一度最迷人的季节,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清新欲滴的空气,享受着暖阳的朗照。在汶川县城一处应急避难广场上,人们三五成群,随着欢快的节拍,有的跳着健身舞,有的在高低杠上翻飞,还有一位市民,在写有“广东援建”的“感恩”纪念碑前,鱼跃翻腾,做着各式各样的倒立动作。我随机和几位年纪稍长的男子攀谈起来,他们说得最多的还是“感恩”这两个字。一位戴眼镜的汪姓中年男子坦然地告诉我,每一个经历了这场大地震的汶川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对于那场灾难,已经不愿再去回想,毕竟是一种痛苦的回忆。我们不再悲伤难抑,不再泪水盈满眼眶,活着的人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开启新的生活,锻炼好身体,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的雁门乡萝卜寨,是个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古老羌寨,在“5·12”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成了“生命孤岛”。我们一行走进这个寨子,心情格外怡然。蓝天白云下,黄泥建筑错落成群,显得特别精致有情调。新寨子是在离旧寨不足一公里的地方恢复重建的。走近仔细端详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屋角配有羌寨特有的石碉楼装饰,窗户和门框上镶着图腾图案,和曾经的房屋最大的不同是,黄泥里面裹着的钢筋水泥结构可以抵抗8级地震。看到我们的到来,村民们十分兴奋,争相介绍:“在党和人民子弟兵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不仅搬进了新居,而且还通过搞旅游业与种植业等致富路子,帮助扶持我们把钱袋子都鼓了起来。”据了解,如今的萝卜寨新寨家家户户都搞起了农家乐,节假日期间,游客如织,生意非常火爆。除了旅游业,甜樱桃也已成为萝卜寨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已有将近400亩的规模。
大爱无疆,感恩奋进,已是汶川人奋发图强的动力和源泉。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紧邻感恩广场的,是奔腾不息的岷江水。漫步江边,川西民居、藏家风情、羌式建筑交错相融,现代风格的场馆、琳琅满目的商店、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居民房屋沿岷江河、渔子溪畔整齐排列,挂在人们脸上的不仅是幸福的微笑,更多的是乐观和坚强。是的,沧桑过后苦难过后,人们更懂得一个道理:有自信就有奋斗,有奋斗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幸福!
五月的鲜花开满大地,锦绣汶川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