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和微博都被高考的字眼刷屏了,当然,考生是没时间发朋友圈的,发评论的都是高考已经于他无关痛痒的人。不论是考完一年的还是十年的,不论是当年是状元还是落榜,只要考过,我们都可以说自己是过来人,都有些感慨可发,有些经验可传授,有些痛并快乐的青春可追忆。
也有人抱着幽默的心态开玩笑的:“如果重来一次高考,考不上XX学校怎么办?”(xx学校是我们学校,这人是我的同学)倒是勾起我无限遐想,当真再来一次高考,恐怕我是连及格都困难了。
当我们以过来人给考生传授经验的时候,回头看看,那时的我们努力勇敢,执着乐观,还真的是很值得现在的自己回头去学习呢。
01
谁说事情非得一件一件做
现在我们每当要开始一件事的时候,最先担心的就是没时间。下班回家已经很累了,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社交,怎么还有时间再深造呢?我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带孩子,怎么还有时间看书?我想学英语,但同时又对画画感兴趣,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我们,是把语文结业了再开始学数学吗?上文化课难道就不上体育课了?课业重难道就不早恋了?
那时候我们要同时学七门课,还要游戏玩耍,还要早恋,还要看课外书,还要跟同学出去玩,还要写完日记把本子藏好不被家长发现,简直就是超人啊!
其实也很简单:
1,将混乱的事件分割成合理的时间块
我们能做到七门课同时学,因为我们有一张课表,学语文的时候不学数学。上体育的时候不背课文。
而现在我们工作时可能想着等下去哪儿吃午餐,回家陪孩子时可能还想着明天的工作怎么办。
给自己列出一张“课表”,把能预见的事情都安排好,临时出现的工作都在本子上写下来,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做每件事的时候都心无旁骛,就能做到最大限度让时间整块化。
2,把一件事当成另一件事的调剂
看语文看久了算几道物理题也是调剂,不一定非得睡觉才能休息。何况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可比七门课有趣多了。
工作累了可以去跑跑楼梯,如果你们办公氛围比较轻松可以在办公室放个哑铃,顺便就把今天的运动任务完成。
我们总抱怨生活单调无聊,却又总觉得想做的事情来不及做,其实一切都是心态问题。如果你把每件事情都当成另一件事情的调剂,不仅不会感到疲劳,还会乐在其中。
李尚龙说读书累了就去跑步,觉睡太多反而头疼,这句话真是深有体会。
02
碎片时间整块化
1,时间本身无零整,只看你怎么划分。
现在有种番茄工作法非常盛行,所谓番茄工作法就是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第一次看到这个解释愣了三秒,好复杂!
其实说得通俗易通点,就是跟上课下课一样,多简单!
时间本身并无完整和碎片一说,只在于我们怎么划分时间。
2,别把时间浪费在犹豫上
还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课件十分钟能做多少事吗?这十分钟够我们去上个厕所,问老师一道题目,还能跟同学打个小架,或者跟闺蜜八卦一下昨晚的电视节目。有多少重要的事情都是在课间十几分钟完成的。
因为那时候的我们从来不觉得十分钟太少。换到现在,只有十分钟空闲时间,你会怎么过?刷刷朋友圈,跟同事扯淡几句就过去了,如果说现在让你去跳个皮筋你会去吗?你可能会想,等把皮筋架起来时间都到了,事实上那时候我们就用一个个课间十几分钟把皮筋从一级跳到了十级你还记得吗?
因为那时的我们不犹豫,说走就走!从来不会花哪怕一分钟商量我们是打沙包还是跳皮筋,下课铃一响皮筋抓在手里就冲出去了。
03
考试是压力也是动力
那时候最痛苦也最鲜明的记忆,当然还是考考考!课堂测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各种考,当然还有终极大BOSS高考。
仿佛学习的目的就剩下考了。
尽管现在一再提应试教育的弊端,学校也一直在不断改革,但不得不承认,考试是最好的压力和动力。
哪怕是为了考试临时抱佛教,也比没有压力强。考试把我们的生活分成一段段的,一个月、半个学期、一个学期。
想想我们上学时的总结,至少一个学期两次,期中和期末,还记得那种为了下次大考能提高多少分或者超越某人憋着一股劲熬夜学习的劲头吗?
现在我们的总结多久做一次?勤勉点的一个月一次,也有人一季度一次,大多数人都是一年一次,往往到了年终回头才发现这一年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来年依然得过且过。
因为没有一个像考试那样时间精准、答案严苛的考核等着我们去通过,所以我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明明已经成熟到可以当老师考核别人的地步,行动力却连个学生都不如了。
可以约三五好友一起玩个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设定一个短期目标,达不到的人必须接受惩罚,这惩罚的强度要强大到当年开家长会的威慑程度,看看你还敢不用功?!
其实说穿了,后来看似艰难的很多事,不过是需要我们像个学生那样,本分老实又充满活力地去完成。
来来来,一起再背一遍当年的校训吧:团结勤奋,诚实活泼!原来这才是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