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天安门,雄伟的城楼下,一支新时代的钢铁洪流,以磅礴之势驶来,接受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检阅,这是对八十年前伟大胜利的深情铭记,六大茶山公司组织全体员工集中观看盛况直播。
在这个伟大的日子,我们回顾历史,缅怀浴血奋战的将士,也追忆普洱茶山在烽火岁月中的铭心往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抗战的烽火不仅燃烧在正面战场,也照亮了茶马古道这条特殊的抗战生命线。
正如阮殿蓉女士于《我的人文普洱》一书中《茶马古道上的滇西抗战》中所讲述的,在滇西抗战的岁月里,茶马古道上的茶人、马帮,用他们的坚韧与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家国同构的壮丽史诗。他们不畏战火,肩扛物资,为抗战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那是另一种形式的“阅兵”,是爱国者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脊梁。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云南凤庆鲁史古镇,那里有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骆家大院,正静静地为我们诉说着茶马古道上一个茶香世家的抗战往事。
抗战烽火中
茶乡遇劫难
1922年,骆英才先生在鲁史镇创办了俊昌号茶庄,购置荒山种植茶树,成为当地栽培型茶园的先驱之一,骆家大院也成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贸据点。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日军为切断中国的物资通道,对我军后方进行疯狂轰炸。5月20日这天,骆英才雇了二十多架黄牛,二、三十个劳工在鲁史镇背后的桤木林自家茶山上耖挖茶地,并将挖出来的枯木杂草捋成堆进行焚烧,茶园上空升起浓烟。中午时分,六架日机飞临茶园上空,看到浓烟误认为下方有重要工厂,随即俯冲投弹。劳工们躲避不及,当场被炸死三人,受伤四人,炸死黄牛六头,骡马三匹。
茶人骆英才
战火中的家国担当
战火不断,俊昌号创始人骆英才深刻认识到“国弱受欺”,国不稳,家业再厚亦难安。他一方面踊跃捐资助物支援抗战;另一方面将子女送往省城深造,希望他们学成后报效国家。
1943年,骆英才被任命为鲁史镇长,任职期间坚守原则。当仓管员建议高价卖积谷,秋收后再贱价买入平分收益时,他一口回绝:“不能发国难财,不能坑害地方百姓!”
茶马古道
抗战的生命线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对中国抗战后方实行战略封锁,沿海商路尽数断绝。茶马古道成为了支援抗战的战略通道。据统计,当时茶马古道上马帮和商号奋力奔走,每个月能从印度运来240吨物资。
与此同时,云南各地的抗战力量也在积极行动。1943年新年前夕,顺宁县(今凤庆)各界民众团体发动社会募捐,推选县参议会议长段显文等多位代表,为广大民工送去物资与关怀,极大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全民团结、共克时艰的抗战精神。
铭记历史
致敬抗战中的爱国者
我们回顾骆家大院与俊昌号的抗战往事,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传承中华儿女坚韧不拔、家国一体的伟大精神。
像骆英才这样的爱国者们,在国难当头时,依然坚守保卫家国的信念,既维持着家族产业的发展,又承担起爱国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支持抗战。这种“商道济世”的精神,这种商业力量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正是中华民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骆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俊昌号不仅是一个茶叶品牌,更是一段历史的传承。品一杯俊昌号普洱茶的醇香,回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前行的精神史诗。
盛大的阅兵仪式落下帷幕,我们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历史不容忘却,和平更需珍惜,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让我们携手同行,不负时代,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繁荣、和谐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