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传非遗,剪纸连中外
为传承与弘扬中国剪纸艺术,近日,
曲阜师范大学“妙纸生花,剪译千年”实践队面向青年学子与外国友人开展剪纸体验活动,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及中外剪纸文化对比,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交流。
为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实践队成员事先搜集资料,拜访非遗剪纸传承人学习技法,并制作双语课件,购置剪纸材料与工具。这些准备工作有利于帮助学习者直观感受剪纸技艺的细节,同时为中外剪纸差异的对比分析提供了素材。
实践队成员尝试将非遗剪纸技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审视,为此,课堂特别设置中外剪纸艺术对比环节,通过搜集到的剪纸图案,展示中日两国在剪纸纹样、色彩、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活动当天,实践队队员们提前到达教室,精心布置场地,准备教学材料。随着学习者们陆续来到课堂,原本安静的教室逐渐热闹起来,他们的欢声笑语不久便充满了整个空间。
课堂内容由理论讲解与动手实践两部分构成。理论部分,实践队队员在讲台上借助幻灯片进行讲解,学习者则坐在座位上聚精会神地学习。在讲到中日剪纸元素的颜色等差异时,有学习者提问道:“为什么中国的剪纸多为红色,日本的剪纸多黑灰色呀?”对此,实践队员解释道:“这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祥、喜庆等,而黑灰色在符合日本人侘寂、肃穆的审美追求。”实践队队员细心的回答让学习者对中日两国的剪纸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
在实践部分,实践队员把剪纸的制作过程一步步拆解,展示在幻灯片上,并发放了剪纸材料与道具。当演示到“纸张折痕”这一步骤时,后排几位学习者就折痕角度和翻转方式提出疑问,实践队成员立刻放慢操作节奏,用鼠标在屏幕上圈出重点部位,反复讲解纸张翻转的角度与花纹的绘制方式。遇到困难时,学习者们会主动向实践队员求助,实践队员总是第一时间来到他们身边,耐心地给予帮助。在实践队成员的协助下,外国友人也手持剪刀,从最初的生疏逐渐变得熟练,剪出了流畅的线条,看着手中完成的简易窗花,他惊叹连连:“这太神奇了!”其他同学也纷纷剪出了精美的窗花纹样。这场“指尖触碰文化温度”的体验,正是非遗传承最生动的写照。
活动尾声,大家手持自己剪出的作品,脸上充满了喜悦与自豪。这剪纸课堂的深意,远不止于教授一门技艺,它是以最朴素的纸张为媒介,用真挚的指尖温度去传递文化基因里那份独特的审美。正如实践队员在大场镇感悟到的,非遗传承绝非“束之高阁的仰望”,而是要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前期调研中,大场镇之行让实践队成员对剪纸文化的精美赞叹不已,而课堂实践则将这份赞叹转化为行动。
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系列活动的开端,未来实践队将尝试在剪纸中融入游戏、动漫等元素,结合AI技术开发线上线下课程,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向国外民众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这一指尖上的非遗,定能在对话与创新中,剪出更辽阔的未来图景。(通讯员 张心诺 张曰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