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今天读的两篇文章。
快乐不是成长的唯一要素
适应性的强弱决定了孩子是否快乐。有些孩子适应快,他所经历的由变化带来的压力可能比适应慢的孩子要少一些,他们快乐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家庭,或者说父母,不过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之一。
我们作为父母,虽然不必刻意让孩子不快乐,但在孩子不快乐的时候,要引导这个事情成为孩子成长—解决问题的机会。
他还讲过一句令人深省的话:“认真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仅仅是为了让孩子高兴吗?不是,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更好地长大成人。
文章刚开始读的时候,确是吃了一惊的,但是,停下来,想一下,确实也是如此。孩子生命本该如此多彩,父母当然没理由去阻拦他们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各种的不美好。
我觉得我们父母最佳的角色是一个旁观者,其次才是一个引导者,最次才是“教育者”,文章中那句话非常中肯,即“我们的责任是让孩子更好的长大成人”,我觉得应该如此,但也仅限如此就够了,我是一个如此的自由主义者,当然更加同意让儿子去尽情探索这个对于他来说充满未知的世界。
对,我需要做的就是旁观者,这个世界是如此多样,你不去体会,又怎会懂得什么是美好,我能提供的,就是一个温暖的家,仅此而已。
内向者和世界相处的十种方法
这是最近在“改变自己”公众微信平台上推送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内向者应对外界环境的10种不同反应。文章让我明白了两件以前我不太注意的事情。
- 赢在舞台——而非台下闲聊
- 无法忍受打电话
先说第一件,赢在舞台,忽然发现,确实如此,回想起来,许多伟大的演讲着,真的也是内向者。对于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启发,虽然不一定会向者这个方向去前行,但至少知道了某种可能。
对内向者而言,驻留在远离大量观众的舞台比人群充斥周围的小谈话更加容易。
以说话为生的人至少一半天生是内向者
关于打电话,其实,我也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忍受大于5分钟的无聊闲谈,但从来没往性格方面去分析,我只是很多情况下,对别人一个2分钟能打完的电话,能煲上半个小时而奇怪。
另外,其实也不限于电话,我喜欢独处,即使偶尔无聊的独处,但是,却不能忍受无所事事。我认为那是对时间的一种不敬畏,但其实也明白,不同类而已。有时候,自己虽不算上年纪,但是作为80后,看到那些较我年幼的朋友,肆意挥霍青春,虽不向往,但也会心声感慨,羡慕不已。
内向者因为种种原因会屏蔽电话,甚至是朋友的。突袭而来的铃声逼着他们放下手头的项目或思考,来规划未知的事情。再加上很多电话对话属于他们所拒绝的浅谈对话范畴,他们会把手机设置成语音留言,等到有精力时再来处理这些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