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一代宰相王安石,因为“熙宁变法”让他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
他在官场上刚正不阿,斩钉截铁,绝不丧失原则,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就提到王安石“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
官场上推行新法如此雷厉风行的一个人,退休后却是一个非常随和,低调的,过着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人。
离开官场,退居江宁的王安石为自己修建了一所居室,命名为半山园。刚好东晋政治家谢安的故居“谢公墩”被包围在半山园里面,王安石于是作诗调侃到:“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谢安,字安石,正巧跟王安石名字相同,半山园和谢公墩又在同一个地方,王安石于是便来了兴致,作了这首《谢公墩》,想跟谢安争论这块地的所属权。是时有人就开玩笑说:“王丞相在朝中争新法,退居乡野争谢公墩。”
退休后的王安石日常生活就是骑着一头驴随处逛。他仍享有宰相的待遇,却拒绝坐轿。每天骑着驴,前面一个牵驴的小卒,驴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他坐在驴上看书,不管驴停在寺庙门口,还是停在村子口,他就下来吟诗,看书,随身带着几块烧饼,肚子饿了就吃几口,非常随性,任运自然。
有一天,王安石又骑着驴要进城办事,赶上还在当官的弟弟王安上出城办事,老百姓都赶忙退避,王安石一看,心想我也退吧,别给我弟弟添乱了,跟那老百姓一般,就退到一老百姓家里头,在人家里头待了一会。人家里头那老太太想出去买药,王安石就把他带着的药给老太太,老太太过意不去,拿了家里的麻线当回礼,王安石很随和的接过麻线,说:“挺好,挺好。”那老太太可曾想在她面前的会是前宰相王安石?而王安石也完全把自己当做一普通老百姓。
作为老百姓的王安石更多的接触到了底层的人,他始终是善良的,悲悯的,见不得人穷,总想搭把手。当时有个穷秀才姓吴,经常在王安石家里帮忙,有一次,王安石把条毛巾送给了吴秀才,吴秀才以为就是条普通的毛巾,便卖了,王安石得知后,赶忙原价又去买回来,然后当着吴秀才的面把毛巾割开,里面露出了黄金。原来这毛巾是皇上赐给他的,不是普通的毛巾,价值不菲,吴秀才恍然大悟,千恩万谢再一次接过毛巾。
王安石一边享受着老百姓悠闲自得的生活,一边也沉浸于文学和诗歌的创作,还创造出了一种诗体“半山体”,也叫“王荆公体”,清新雅致,随意洒脱。其中便有我们所熟悉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何尝不是他的自喻呢?就算身处墙角被人冷落,他始终想把他的清香绽放在人间。
身居朝堂之上的王安石是声名远扬的“拗相公”,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身处乡野之中的王安石又是那么随性,眼里即使容了很多沙子,也忍着不吭一声。这样两种好像完全相反的性格却真实存在于王安石这个人身上。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非常率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