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越窑是我国南方的代表性青瓷窑,主要分布于现今浙江省内的绍兴和宁波等地,古时这些地区均属于越州,故而得名。
越窑出产的青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东汉开始,经魏晋南北朝的迭代发展,到唐朝、五代十国达到顶峰,最后在北宋末、南宋初走向沉寂。
越窑青瓷的衰落,有政治因素,也有本身材料的限制。
南宋宋高宗时期,“官窑”兴起。官窑的开办,意味着瓷器烧制技术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包括更精巧的设计和更高的成品率。
而越窑青瓷采用的越州当地土,也就是青灰泥,氧化铝含量比较低,这种土质在1300度的高温下容易变形、起泡、破裂,烧制难度较大,因而成品率偏低。
和绝大多数“古物”一样,越窑青瓷无法避免极盛而衰的命运。而众多的能工巧匠们,也逐渐将重心向更有前景的官窑转移。
越窑青瓷便在没落中,成为了过去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你能在古玩市场上见到的绝大多数越窑青瓷作品,很可能都出自于同一人之手——来自绍兴陶堰镇瓜山村的陈国荣。同时,他也是绍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瓜山村是一个著名的艺术村,村民们祖祖辈辈皆有从事工艺美术的传统。但是做越窑青瓷的,目前只有陈国荣一家。
他的友人跟我们讲了一个业内流传甚广的段子。
众所周知,古玩市场的水很深,有些店主总爱欺负不懂行的人。外行人要是想买真宗的越窑青瓷,估计要花很大一笔学费,还不一定对路。但如果报上陈国荣的大名,那店主立马就会识趣,知道你或许是个懂行的,不容易忽悠。
高中毕业后,喜欢写写画画的他,有一次去江苏宜兴游玩,碰到街头有人在一种圆盘上玩泥巴,觉得有趣,一打听,才知道人家这是在做陶器。
他想起村子里那些破破烂烂的窑洞,曾听老人们讲那是越窑,专门用来烧制青瓷的。自己为什么不把越窑青瓷做起来呢?家乡现成的窑在那儿呢!
浓厚的兴趣驱使着他,去更深入地探索这个曾经辉煌过千百年的“瓷器之母”。
他去搜集关于越窑青瓷的一切资料,发现宋代之后几乎难以找到记载的痕迹。他去景德镇,去龙泉,看别人如何烧制瓷器,找出其中的差异。他去寻找遗落在民间的越窑青瓷,研究这些古文物的外观,发现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变化。
它有着古朴雅致的外观。青灰色的泥胎烧出来的颜色,如一汪安静平静的湖水。稀薄的釉面仿佛是瓷器自身生出来的,浑然一体。晚唐诗人陆龟蒙曾夸赞其有“类冰似玉”的特质,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来表达其特质的鲜明。
而所有技巧的掌握与融会贯通,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取泥、晒泥、制浆、清洗、沉淀、风干、组装、拉坯、修坯、上釉、烧制……一只小小的杯子,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才算生成一件能够供人使用的器具。那些更为复杂的日用品和陪葬品,制作难度自不必说。
陈国荣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在龙泉,他拿着龙泉青瓷问当地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这是什么?
“她很自豪的说这是龙泉青瓷。”他复述着,想象了一下如果自己拿着越窑青瓷去问绍兴的孩子们,他们会怎么回答呢?“第一可能说我不知道,第二个说可能是古董。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窑青瓷完全退出了舞台。所以对我们这批来说,责任很重大。”
“越窑青瓷代表绍兴的一种载体,一种文化。”
“未来呢,我想更多的人知道越窑青瓷,认识越窑青瓷,宣传越窑青瓷,因为毕竟这个越窑青瓷是瓷器之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让大家都知道。”
文化如果无人留传,便只能走向消亡。
如何将断层的文化延续下去,则是一个更为深广的课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参与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