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分享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的时间部分,这是作者采铜所分析的七大部分中的第一方面。我们只有充分的利用时间,发挥时间的最大价值,成为时间的主人,才不会白白虚度光阴。本期我们将会和大家谈一谈另外的三个方面:选择、行动和学习。
选 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也就是说,人往往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考察,如果这个选择可以满足内心的标准,那么就会采纳这个选项,而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并从其中选择最佳的,这样也就导致我们无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所以在面对多种选择时,我们必须要设定更高的标准,这样才不会成为又一个“差不多”先生。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所谓“隐含假设”,就是潜藏在我们思维深处的一些假想出来的条件,或者毫无关联的因果。它的存在,会使我们在思考时束手束脚,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降低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这里作者提出了三步策略帮助我们打破僵局:
第一,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第二,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第三,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当然,形成新的思维框架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和我们分享了三种思维框架来应对人生的多重选择。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人生目标时,最常见的有串行模式和并行模式。它们类似于物理中的电路,前者是把任务依次完成,后者是同时追求N个目标。而“目标悬置”则是当我们的目标遇到瓶颈时,可以暂时搁置它,待到有能力或者有灵感再去处理。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这个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很多技能与知识在不同事物之间也是可以迁移的,这就让我们能够更快的接受和掌握新的事物。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其实这个框架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就是要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转变心态,由承受到享受,由被动变主动。
有时候,我们苦于选择的局限性,但有时候我们也会迷乱在众多选择中。对于这个问题,作者运用精细化思考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然后分析对比选择最佳选项。
其实,选择就是一个同自己、同外界环境博弈的过程,我们只有全方位思考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这场博弈中笑到最后。
行 动
耐克的广告宣传语我想很多人都知道“Just do it”,翻译过来就是:只管去做。是啊,有时候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否则一味的拖延下去,连成功的方向在哪都摸不清楚。
当然,这也不是说为了行动,我们要像个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撞,而是以精益创业的方式去行动,它要求我们能够: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审视;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在行动的过程中,采铜也给我们提供了几点建议:第一,“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工作的关键部分,并专注完成,否则来回切换任务只会浪费大量时间;第二,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在做完一件事后应该如何反思呢?作者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信息(利用了哪些信息、关键信息、如何获得信息、遗漏了什么信息、以什么方式去弥补);
预期(最初的预期、事实与预期的偏差、如何调控自己的预期);
结果(评价结果、是否可以优化和改进);
进度(进度是否合适、哪些方法可以正确调控进度);
工具(利用了哪些工具、是否都起积极作用、如何改进现有工具、还可以使用哪些工具);
情绪(过程情绪如何、情绪失控原因、调整情绪的方法);
阻碍(遇到的阻碍、最大阻碍、如何处理阻碍、如何减少这些阻碍);
优势(具备的优势、是否充分利用、借鉴学习他人优势)
缺憾(存在的缺憾、造成的原因、如何改正);
意义(从完成这一件事中有何启发)。
在行动中反思,还要注意三个关键点:保证及时性、梳理“反应链”、关注意外现象。
学 习
有人说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因为只有经过这一步骤,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里。
在求知过程中,我们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就是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和整理,有的甚至只有实施学习这一个环节。可是首先我们就需要去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本次学习、我要从这次学习中获得什么、如何进行本次学习。
记得在读书时很多人都说,我们的教学模式属于“知识直接传递式”,学习都是被动的接收,而缺少发散性的思考。所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更合理的模式应该是“主动建构式”。意思就是说,学习不应该是静态的吸收,必须要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以追本溯源的执著力去探求知识的本质,把新旧知识糅合在一起,从而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也和作者所提炼的“解码”一词的含义不谋而合。如何去寻找解码的入口,采铜给出了三个路径:
不只要寻结论,也要寻过程;
不只要做归纳,也要做延展;
不只要比较相似,也要比较不同。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急于求成而只注重结论,忽视过程以及其他叙述性或解释性的文字,否则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也是片面的。另外,比较相似当然可以使我们效率更高,但是别忘了,比较不同之处更能让我们开拓创新。
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我们应该抱着习得一门技能的心态去学习,学会有意识地去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形成新的思想或发现。
好啦,本期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