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 “我是李善德……”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兢兢业业的牛马,当你翻开《长安的荔枝》这本书时或许很难停下来,因为你就是“李善德”。

斗胆去拆世间的谎

原著中的李善德,华阴郡人,四十二岁。开元十五年算科出身,随后被铨选到了司农寺,在冷衙门上林署任职,已在长安工作18年,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而朝廷向来以文取士,算学及第全无升迁之望,一辈子只能在九品晃荡。

事发当天上午,李善德告假正在城郊买房。如果李善德没有进“天坑”,他大概跟普通的你我一样,即将成为在一线城市背房贷的苦哈哈的房奴。

而电影中李善德从一开始便立志为民做官,像无数个“少年郎”一样,这一点为李善德完成“皇差”后,和杨国忠那段关于荔枝转运费用来源的对话奠定了基础。

“右相可知道,为了将这两瓮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城,在岭南要砍多少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干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

“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敦轻敦重?”

这一段对话,是作品的高潮,将李善德的形象进行了拔高了,将普通牛马的“不平凡”通过丰沛的情感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暗示了大唐覆灭的原因。电影在这一部分遵循了原著,演绎得非常到位。

敬千军万马蹄下那朵花                          敬燕儿满口泥安的家

生长在岭南的“木棉花”可以说是编剧为“荔枝的艰辛转运之路”加持的一抹亮色,也是电影故事的线索。

李善德去岭南之前,夫人托其返回时带上那里最美的木棉,由于时间段任务重,中间李善德回长安求助时忘记了。临行前,夫人再次叮嘱,李善德牢记于心,历经千辛万苦,拼死携最后一瓮荔枝入长安城,在城门口盼归的妻女看到嫣红的木棉花瓣一路飞舞,红了眼圈。

这抹鲜艳的红是电影中伏行的动人亲情线,是来自亲人的殷殷牵挂,也是李善德拼死一搏的动力源泉。

敬那庙堂之外的月光                            人性的良善——苏谅的改编

电影里最亮眼的改编应该是“苏谅”这个人物了。

原著中苏谅是一个精明的胡商,不见兔子不撒鹰,因李善德没法履行约定,两人闹翻。当时,经略府查处了苏谅旗下的一支商队,发现他们伪造五府通行符牒,苏谅的大船听到风声,连夜拔锚离港。

苏谅逃跑不打紧,打紧的是他带走了荔枝转运计划里一样至关重要的器物——双层瓮,无论是分枝植瓮之法,还是盐洗隔水之法,都得用它。但这个双层瓮只有苏谅的船队里才有,别处基本见不到。

李善德拟订计划时,为了节省费用,打算直接从苏谅那里购买,即使两人闹翻,李善德也曾幻想高价买瓮,但经略府这样一查,让局面一下子不可收拾。

并且苏谅以为这是李善德斩草除根的计谋,并深知李的软肋就是这双层瓮,没它,荔枝转运不成,所以在撤离时带走所有的存货。

作品写到这里,苏谅的故事情节也就到此结束了,给人留下了“友情经不起波折”“人心不可测”的遐想与遗恨。

电影的剧情则不同,在李善德到达荔枝转运的关键水路这一环——汨罗水驿时,久久不见前来接应的官船,绝望之际,苏谅不计前嫌,雪中送炭,派船前来,感动了两鬓斑白的李善德,也触动了屏幕前的观众。

这一剧情的改编,坚守了“人性的良善”,也保住了人世间的温情。

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

作品的结尾是李善德吃自己栽种的荔枝,“他缓缓蹲下,一枚接着一枚地剥开,一口气吃下30多枚,直到实在吃不下去,才停下来。当天晚上,他病倒在了床上。家人赶紧请来医生诊了一回,说是心火过旺,为他可有什么心事,李善德侧过头去,看向北方,摆了摆手:‘没有,没有,只是荔枝吃得实在太多了。’

李善德被贬岭南种荔枝后,似乎与世隔绝,直到从赵辛民(岭南五府经略府的高州刺史府掌书记)那里得知安禄山叛变,长安沦陷,圣人齐城而走。

最后这一部分,电影没有进行大改,李善德一颗一颗吃着本该作为贡品运往京城的荔枝,老泪纵横,“长安就这么丢了?圣人走了,阖城的百姓如何?……”,此刻浓浓的家国之情弥漫开来,化作一声湿漉漉的悲叹。

即使荔枝转运这份差事儿再苦再难,每一个李善德大概都不想念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诗句吧!

此时每一个李善德应该都希望回到起点:

“我是李善德,自幼便立志到长安,二十四岁,入职司农寺上林署,成为诸多飘荡在长安的浮萍之一……”

初入长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