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
三十多岁初读瓦尔登湖,被封面的“为生活 做减法 为思想 作加法”所吸引,很符合这个阶段自己的理想心境。
然而,读归读,不解归不解。
亨利 大卫 梭罗 (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1962年5月6日,梭罗因病去世,年仅45岁。距今61年。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喜欢走路且把旅途本身当目的。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余地,在宁静中凝思,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梭罗比演讲和写作更多的是实践和行动,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他贡献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智慧。他明确地说过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世人不断致力于占有更多的东西,梭罗也有另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如果你喜欢某处庄园或风景,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去看看,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就像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最珍贵的部分后就扬长而去,把这片田园押上了韵脚,拿走了精华。这种“购买”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也是一种不妨碍他人占有的占有。瓦尔登湖,我也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片湖,可是,我们总可以说一句——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从目录中检索的读书,来客,贝克农场,室内取暖,冬季的湖泊,我把本书分为了6个部分来完成,到337页结束时都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期间也放下过,也被其他读物吸引走,最后又回到了这本书里。从初读时候的相见恨晚,到结束语时的平静,感受到了28岁梭罗知识的广博和思想的深刻,从孔子的《论语》到荷马史诗,引经据典,游刃有余。他说:“我辛苦一场的回报就是自己的劳动。我的辛苦本身就是回报。”“人需要的不是应对什么,而是去做什么,或者说,是成为什么。让我们首先像大自然一样简朴健康,驱散聚集在我们自己眉头的阴云,在我们的毛孔里注入一点活力。不要做济贫的助理,而要努力成为世界上一个杰出的人。”至此,我才理解了一些梭罗对于慈善是看法,他说做慈善和别的事情一样,需要天才。很可能在穷人身上花去了最多时间和金钱的人,正是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努力地制造出了贫穷的人,他的努力是徒劳的。
成为一个杰出的人,这是多少孩子小时候的梦想,然而越长大越知道这个成为的分量。
6月2日下午读完,不知道还会不会翻开这本书,期待下一次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