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再 “盲目夸娃”!过度表扬让孩子飘向自负,正确做法是 “定对目标”
很多家长信奉 “赏识教育”,觉得 “多夸孩子能涨自信”,于是把 “你真棒”“你太厉害” 挂在嘴边 —— 吃饭自己拿勺子,夸 “你是天才”;搭好简单的积木,说 “没人比你更会玩”。
可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却提醒:小时候被过度表扬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遭遇 “现实暴击”。过度表扬不是 “滋养自信的糖”,反而可能变成 “困住孩子的茧”。
一、过度表扬的 “隐形陷阱”:让孩子活在 “虚假自信” 里
家长总觉得 “夸得多,孩子更自信”,却没意识到:脱离客观事实的表扬,会让孩子失去对 “自我价值” 的判断,慢慢走向两个极端 ——
1. 盲目自负:觉得 “我做什么都对”
当孩子习惯了 “无论做什么都被夸”,会慢慢形成错觉:“我不需要努力,也能得到认可”“我比别人都厉害”。
比如有的孩子搭积木时,稍微搭高一点就等着被夸,一旦没听到表扬就发脾气;
上学后遇到难题,第一反应不是 “我再试试”,而是 “这题太难,肯定不是我的问题”—— 因为他从未接受过 “我也有做不好的事”,盲目自负里藏着 “不敢面对失败” 的脆弱。
2. 未来受挫:步入社会后 “经不起一点失望”
过度表扬的孩子,会把 “被夸” 当成 “理所当然”,可社会不会像家长那样 “无条件包容”。
比如有的孩子上学后,老师批评他 “作业写得马虎”,他会崩溃大哭,觉得 “自己明明做得很好”;
工作后领导指出他的不足,他会怀疑 “是不是领导针对我”—— 因为小时候的 “夸大表扬”,让他无法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一点挫折就会击垮他的 “虚假自信”。
就像专家说的:“家长的过分赏识,会让孩子飘在‘自我认知的云端’,等落地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学会‘脚踏实地’。”
二、定目标的 “两个极端”:太高会崩溃,太低会骄傲
家长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不是 “多夸”,而是 “帮孩子定对目标”——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自信或自负,都源于目标定得 “不合适”。
1. 目标太高:“我总做不到,干脆放弃”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把目标定得远超孩子的能力:比如让 3 岁的孩子 “背完 100 首古诗”,让刚学写字的孩子 “写得和字帖一样工整”。
孩子一次次努力却达不到,会慢慢产生 “我真没用” 的挫败感,从 “想尝试” 变成 “不敢做”—— 越失败越不自信,越不自信越不想努力,陷入 “恶性循环”。
2. 目标太低:“这太简单,我不用认真”
也有的家长怕孩子受挫,把目标定得 “触手可及”:比如让已经会自己吃饭的孩子 “今天自己拿勺子”,让会算 10 以内加减法的孩子 “做 5 以内的题”。
孩子轻松完成后,家长再大力表扬 “你太聪明了”,会让孩子觉得 “努力没意义,随便做做就能被夸”,慢慢变得轻率、骄傲 —— 上学后可能上课不认真听,觉得 “老师讲的我都会”,最后成绩下滑才追悔莫及。
三、正确的做法:3 步帮孩子 “在真实成功中获自信”
真正的自信,不是 “夸出来的”,而是 “孩子在一次次‘跳一跳够得到’的成功里,自己挣来的”。家长可以按这 3 步做:
1. 定 “量身定制” 的目标:看孩子的 “能力”,不看 “你的期待”
目标要贴合孩子的实际水平,比如:
孩子刚学搭积木,目标可以是 “今天搭出 3 层的塔”(而不是 “搭 10 层”);
孩子刚学写字,目标可以是 “今天写的 5 个字里,有 3 个笔画不歪”(而不是 “写得和字帖一样”);
孩子刚学跳绳,目标可以是 “今天连续跳 5 个”(而不是 “跳 50 个”)。
这样的目标,孩子需要 “稍微努力一下” 才能完成,既不会因为太简单而骄傲,也不会因为太难而放弃。
2. 夸 “具体行为”,不夸 “抽象天赋”
当孩子完成目标时,别笼统地说 “你真棒”,要夸 “他具体做对了什么”:
孩子搭好 3 层积木,说 “你刚才搭的时候,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很稳,这方法想得真好”;
孩子写对 3 个字,说 “你今天写‘人’字时,撇和捺都写得很舒展,比昨天认真多了”;
具体的表扬,会让孩子知道 “我是因为‘努力’‘用了方法’才被夸”,而不是 “因为我天生厉害”—— 慢慢会明白 “自信来自于自己的付出”。
3. 用 “积极心理暗示”:传递 “你能行”,但不 “强迫你行”
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是 “你必须做到”,而是 “我相信你能试试”:
孩子不敢尝试新积木造型时,说 “你之前搭的塔很稳,这次试试搭个小房子,就算搭不好,我们也能一起看看问题在哪”;
孩子怕写错题时,说 “妈妈小时候写字也会错,我们一起慢慢改,你愿意试试吗”;
这样的暗示,既给了孩子信心,也接纳了 “可能失败” 的结果 —— 让他知道 “就算没做好,也没关系,我依然被信任”。
🌿 真正的自信,是 “我知道我能行,也接受我不行”
家长总想着 “用表扬帮孩子建立自信”,却忘了:自信的核心,是孩子能 “客观看待自己”—— 知道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足;
愿意为目标努力,也不怕失败后重新再来。
再把 “你真棒” 挂在嘴边,不如换成 “我们一起定个小目标,慢慢试”;别再用 “夸大的表扬” 哄孩子开心,不如帮他在 “真实的努力和成功” 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底气。
毕竟,孩子未来要走的路,靠的不是 “家长给的虚假光环”,而是 “自己挣来的自信”—— 那才是能支撑他走得远、走得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