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一地鸡毛!”朋友说到。“三十多岁的时候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只要再年轻几岁就好了。”朋友继续补充道。“是呀,这个年龄阶段确实压力太大了!”我略带伤感地回应说。
时间真是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抚平悲伤,也可以淡化喜悦。它让牙牙学语的婴儿变成了听话懂事的孩子,也让懵懵懂懂的青葱少年变成了谙熟世故的韭菜大叔。三十岁更是一个奇妙的节点,澎湃热烈的激情从此逐渐消退,一颗飞扬的心从此开始期待一片安稳的港湾。
时间的流逝带来的不仅是容貌上的成长和衰老,也体现在心智的逐渐成熟和稳定。虽然心理年龄因人而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还算是跟生理年龄比较符合。三十多岁的阶段,面对着身体机能从高峰开始慢慢减退,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心理上自然也开始变得顺从。我们开始学会放下,放下那些求而不得、不属于自己的愿望和情感。我们开始学会舍弃,为了坚守更看重的价值,抛弃曾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环境。当然,我们更开始学会妥协,坦然地接受事业和生活中的辛酸坎坷。
不久前,一位友人在饭间交谈时说:“(三十多岁的)这个年龄了,有些事情就不用再那么执着了。”
的确,好也罢坏也罢,如愿也罢失望也罢,不都是生活的部分吗?记得读博士期间,顺带辅修过一些临床心理学的课程,里面说到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叫做“接受与承诺疗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6个递进的方面:
1. 认知融合:学习减少思想、形象、情感和记忆具体化倾向的方法。
2. 接受:允许不想要的经历(想法、感觉和冲动)在脑海里出现和消失,而不与它们斗争。
3. 专注当下:意识到这里和现在,用开放、兴趣和接受的态度去体验此时此刻。
4. 自我观察:进入一种超越的自我意识,一种不变的连续性的意识。
5. 价值观:发现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6. 有承诺的行动:根据价值观设定目标并负责任地执行,为有意义的生活而付出实际行动。
简单来说,就是首先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情绪(acceptance),然后选择一个有价值的方向(commitment),接着采取积极的行动(action)。其实仔细想来,三十多岁的我们有意识和无意识间不都在或多或少地以这种心理治疗的方式生活吗?我们尽可能少的去回忆不愉快的经历,不去执着或纠结对错、失去和得不到的人与物,坦然地接受和承认无法改变的事实,在迷茫中重新定位和寻找自己更重要方向和信念,振作起来并继续为之努力。
生活不易,三十多岁的人的生活更是如此。这个年龄很多事情真的没有必要去执着,唯一值得也能够执着的也许只有自己的爱好了。当我们被工作和生活折磨的一地鸡毛时,可能只有对兴趣和爱好的坚持才能让自己快速地重拾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最近一位来访的中科院的同龄好友感慨地说道:“支撑自己度过繁忙生活的唯一事情就是院里每周一次的羽毛球了。”对此,我深以为然。三十多岁的我们,成为一个善良温暖的人,保持一个健康有趣的爱好,认真努力的去工作,坦然乐观地去生活,这些或许就足够了吧!
清晨推开阳台的窗户,雨后凉爽湿润的清风敏捷地钻了进来,轻轻抚过脸庞,感觉是多么的轻柔。三十多又怎样呢?只要不陷于过去,打开窗走出门,多少美好的人和事还等待遇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