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后期,我军主力部队在统一编制下分为四大野战军,而在民间或者非正式场合也有五大野战军之说。如果非要说有“五大”,则通常是算进了“华北野战军”。事实上就连华北野战军也从来没有得到官方称谓,相对准确的说法是“华北军区所辖的3个野战兵团”。在巅峰期的1949年1月,华北部队高达34万人,从兵力角度完全属于“集团军群”级别。那么如此庞大的作战集群,为何却始终没能正式成为“第五野战军”,获得独立的野战军番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一点原因,整体实力略逊于四大野战军。华北部队虽然最多时有3个兵团三十余万兵力,但兵员素质、武器精良程度及攻坚能力均不及兄弟野战军。抗战时期的原华北区域精锐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多演变为后来中野的骨干,留守部队实力较弱。从华北山西境内的解放进程就能看出端倪,解放各大城市无不是使用土工炸药方式,我军官兵虽然英勇,但往往长时间争夺后才取得惨胜。太原一战最为明显,打了半年,伤亡4万多人才勉强攻下,还是在战役后期大量借助了四野炮兵的支援。所以从作战能力而言,新兵多、武器差限制了华北解放军的整体实力,相对兄弟部队而言,在华北更多只是发挥牵制作用,无法独当一面(3个兵团中仅华北2兵团实力不俗),靠自己的硬实力解放整片战区。

第二点原因,战绩表现问题。华北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各主要交战区中,面对的敌人算是相对较强的。傅作义的绥远军队与30多万中央军结合,在华北总计有接近60万人马,无论心理、装备还是实际交锋情况,国民党军在这个区域都取得了相对明显的优势。举例来说,我军在华北地区的败仗一度是全国范围内最多的:大同集宁之战、46年张家口战役、冀中穿心战都是比较惨重的军事失利,被打得有些抬不起头。从这个角度讲,败仗多也会极大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形成,限制华北部队军力的发展,与48年反攻开始后兄弟野战军的强势表现相比,华北区域确实不够突出。

第三点原因,全国战略需要。整场战争是有战略重点的,而不是到处乱打。我军在东北区域率先打开突破口,华东战场的陈粟部队也是越战越强,所以东野(四野)和华野(三野)是解放战争中两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进攻部队。很明显,华北部队的定位是牵制型军事力量,主要任务是抑制华北傅作义部无法支援东北或华东战场。从这个角度讲,华北部队和早期的西野相似(牵制胡宗南中央军),甚至不能像中原野战军那样在重大战役中直接扮演“助攻”的角色,如淮海战役奋力围歼黄维12兵团。战略角色决定了这支部队很难发展成独立野战军。而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华北部队更是被明确拆分开来,2个兵团(18和19兵团)划给了第一野战军征战西北,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