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不该是现在这样的,太过假装的亲密和太做作的假关心。这样的相处更多的是一种窥探,窥探别人隐私和八卦然后成为自己的谈资,当消费完友人之后,继续装作关心以获取下一次的话题。
我始终秉持别人不告诉我我也不会去问的心态却被认为过于冷漠。不是我懒得去关心,只是这些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 “XXX 分手了”
- “啊?哦。然后呢?”
-“没事”
【我想,对方和我说这事儿的时候一定是希望我能够以一种很浮夸的反应来感激他告诉我这个惊天八卦,然后以一种充满关爱的高水准演技和我大聊XXX 的过往情事,又或者希望我用一种同情者的身份去和 XXX探探口风,最后再召开一个小会一起分享分手原因。可是,我真不是那样的人。首先,这事儿和我一点关系都没,其次,我也真没空。】
-“昨儿个在马路上遇见谁谁,你猜他边上是谁啊?”
-“谁?”
-“就是那个 XXX”
-“好吧”
【通常这一定是两个不应该走在一起的人走在一起被撞见了。可是我一直觉得奇怪的是这世上有什么规定是不允许这两人不能走在一起的?既然没有,那人家想走就走呗,你那么 high 的要津津乐道干什么?这都能高潮,也是太弱了。】
你一定会说我装,装的自己好像很高冷、清高。因为平时你不是那个嚷嚷的最响的人么?人总在扮演别人觉得你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而这种角色让你不得不在每天洗漱完就意识到自己要带上适合自己的面具,这就像女人要化妆一样,切换到让别人舒服的样子,这不算一种虚伪,也不算是欺骗,因为化妆是一种尊重,即使你的素颜不可怕。我想如果随时都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样子,那人生真的是没有朋友了吧。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惜我们貌似终究不肯趋于平淡。在现实的观念里,这种淡就与我们平常说的关心、关切、亲近背道而行了。因为我个人很讨厌被问到关于隐私的问题,亦或者很反感有人背地里八卦自己,所以我很少会分享自己的事儿给周边人听,往往听到周边对自己的揣测哪怕是差个十万八千里,也一笑而过,不理睬是把自己尽快拽出风暴中心最好的办法。在我看来,隐私和关系近远并不是成正比的问题,并不代表着你和我相处时间越久就要知道百分百的我,包括今天吃了什么,今天发生了什么,和谁聊天,和谁看电影我都没必要告诉你。人生有那么多话题可以聊,为什么一定要问八卦呢?你说是不?
我是一个不能长时间和一个人共处的人,这会让我觉得没有隐私和空间感可言。就好比下了班尽量约白天没见过的人,周末尽量找工作日不见面的人,这让我有一种大家都了解的差不多的平衡感。那种过分的熟知,有时候真的很可怕,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自我保护。曾经设想过一种最完美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你问我过得好不好,我说挺好。反问你,你说也挺好。于是咱们各自安好。想约你出来吃个饭,喝杯咖啡,那就在适合的时间出来见见面,聊聊天,玩玩手机,有话说话,没话沉默,放各自一个空间,那该多好。甚至,在对于恋爱的态度我也始终抱有一种有事儿说话,没事儿各自忙的态度,所以迄今为止能接受我的人也不多。兴许是天蝎的原因,我很怕别人追问我今儿个你干嘛呀,你到底啥时候可以和我吃饭呀,你咋都不约我?你到底在不在乎我?那种无形逼迫的压力只会让我想逃离这压抑的氛围。
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关心,就好像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关注一样。没有人可以应付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来历不明的“关心”,而过多的关注最后反倒是一种压力,逼迫的人透不过气。在需要帮助时,人自然会找到自己处理的办法,你也取代不了他本生自我疗伤的功能。就像我一直觉得生小病不需要吃药,自我修复虽然时间慢,但是对身体来说不一定是件坏事,至少会有抗体的产生。而过多的关心则会像抗生素一样,表面上是治愈了,却留下了不知道的后遗症或带来了副作用让人二次受伤。尤其是在网络发酵那么夸张的时代,那些标榜着“善良”“情怀”“同情”的道德绑架,总给人一种 “做了bitch,还要立贞洁牌坊”的 高级成就感。孰对孰错,终究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有句话挺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其实这话用在感情上也挺好,“没有多余关心,就没有为爱自残。”用在人际交往上也挺好,“没有过分关心,就没有二次伤害”。最近发生太多二次伤害的事儿,让我不得不感概当人们一个个把自己标榜为道德先锋,以关心大学学长,朋友兄长,朋友同事,朋友同学,朋友的妈妈的妹妹的儿子等来秀自己的善良时有多可怕,感觉一辈子不认识的人一下子成了自己的亲人,更有甚者表现的比父母还亲。犯得着么?众人的关心,让社会多了起哄的借口。
少一些关心,让世界充满爱!我说的也许不对,因为这只是我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