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躺在床上以宁静的口吻说:“小丽,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经过林荫大道,望着苍翠的大树,感受着万物生长的美好,我突然想到了轮回。人,是在生灭之间轮回的。即使生命停止跳动的时候,皮囊在回归大地之后,作为人的形式存活于世界自然不复存在,但是回归泥土的皮囊给予万物营养,重新以另一种生命存活于世。说不定,历史长河中的逝者就深藏于某颗树当中,与我们同在。
小丽:你这么说,我就很欣慰了…
在一旁默默倾听着的的冠英回:虽然逝去的生命会给予另一种生命营养,成为它的一部分,与人同在,可是逝去的生命也会以别的形式存在啊!如果那些泥土不是给予生命营养,而且被盖成了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你还会觉得它美好吗?
我:说生命会轮回,会以另一种生命存活于世界,与人类同在,不是单单就客观事实出发,判断何种形式存在才美好,而是想要秉持这样的信念,表达自己对富有强大创造性的前人的感激与爱之情。相信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存活于世,是领略一种同在的窃喜,当然,也可以说成是慰藉。
为什么说是对他们的爱与感激呢?因为我们享受的语言,计算机、数字、交通工具都不是我们创造的,这些都是前人取得的成就。我们的活动能够这么顺畅都得益于前人的创造。前人用有限的生命创造着,追求着美好,让后来人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接力棒接下来,让世界向美好再前进一步。
作为一个富有强大的创造性的高等生物,我们用什么回应逝去的前人,把人类的历史传承下来?我们没有天籁般的歌喉,强大的编程大脑。我们只能用我们仅有的天分去表达我们深层的感受,去表达对前人的感激。即使他们真的不曾存在,在心中我也相信他们的轮回,与人类同在。这算是给人以一种强大的慰藉吧,在生者追求美好的路途中,支撑着人向前美好一点,再美丽半分。
附加疑问:
如果我这里假定自己的逻辑出发点就是生命轮回成有生命的树是美好的,如果生命轮回成硬邦邦的,没有生命的物质是不美好的,这样会不会在判断标准上也是有问题的呢?我想在这里就物质形式与物质的方式做一下区别。
高楼大厦与树之间是物理形式的不同,但是我们知道一件东西美不美好,其实是属于价值观的判断,不是物理上的判断。
这里有必要对方式与形式做一下区分。形式是指物质的形状和结构,表现为物理上的属性,而方式是指言形所采用的方法,是属于价值观范畴。在这里我的定义是物以什么样的状态存活于世界,比如人与人之间在形式(物理属性)上都是一团肉组成的,这是形式上的不同,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行为路径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方式(价值观)上的不同。
判断美好不美好是看物以何种合乎情理,合乎心中的善良与美好的方式存在,而不是它本身的物质形式。如果高楼大厦是给山区的孩子做教室,能守护孩子心中的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呢?你觉得它不美好吗?如果高楼大厦是为了做成廉租房的呢?还是不美好吗?如果是一颗树,从房子中间生长出来,不除掉会导致房子倒塌,你会觉得它美好吗?就像人,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可能有崇高与低劣、善与恶、狭隘与宽广。一对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大姐姐待人温和,正直,心灵通透,富有塑造性的人格;而小妹妹语若利剑,处处伤人,尖锐,狭隘,你会说因为两个人的形式(长得一样)一样而给予她们一样的评判吗?
我想,总结一句话就是:不是形式的美好,而是人类心中有着一份关于正义,善良,真诚,美好的概念与量尺,在这个基础出发,判断何种方式能不能反映出他们心中那个抽象的美好。不管是有生命的万物,还是因为人类因为自己的创造才产生的万物,都会附加上人的善恶、美丑的判断,这毋庸置疑。但要明确的一点是:在人的眼中,判断一个物好与不好的标准不是物本身的物质形式,而是在物本身的基础上重新出发,呈现出一种符合每个人心中的善良与美的存在方式。不是因为它是生长着的万物就美好,也不是因为它被人类的创造才得以衍生而导致不美好,这些都不是本质的区别。
所以根据上面的阐述,也就说明了高楼大厦与树之间的美好与不美好无法做出一个价值观判断,这已经不是冠英当初想要讨论的关于价值观的判断范畴(可能是没有我们在讨论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冠英虽然说是觉得高楼大厦不美好,会不会内心里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在那里引导着你对高楼大厦的评判,比如它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高度浪费,目前的房屋供给远远没有必要,只是成为了社会财富争夺中的一种投资方式,导致空房率居高不下。房子并没有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给人以家的归属与温暖呢?这样的标准就是使用方式的不同,而不是物本身的不同。如果冠英说成是用来炒房的高楼大厦不美好,因为它造成社会资源的高度浪费,而当下中国,无家可归的人比比皆是,这就属于价值观讨论范畴了。
你们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