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学习《与黄宗贤》文章,在老师的解读下,更深地理解了文章的含义,有很多处地方感觉就是在告给我自己。
文章开头“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更难十倍”,我虽不在仕途,但作为在社会大洪流中的一个俗人,也常常在学习修习的时候慢了脚步或迷了方向,懒惰颓靡。幸好我身处咱们致良知平台,有这么多同行的人,还有各位志愿者老师的督促提醒,帮助我一直坚持往前走。
“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这就像我和我的闺蜜,闺蜜学习致良知践行的很好,我们常常见面,有时也会针对生活或周边事情交流,闺蜜就常常会用致良知的思想提点我,互相砥砺。今天这篇文章又加强了我对于学习的运用,我们也要像阳明先生所写的这样,常常规切,以共同成长。
上周我和志愿者同行们一起去了养老院,所在的团队和养老院达成了合作,都是纯公益的。自己非常正式地开启了志愿者的工作,服务他人,心里甚是自豪,发现了自我价值,可以践行利他利社会的志向,反过来也激励了我自己在提升自我,致良知方向上继续修习。结合自己前期和老年人阿姨大爷们的接触,将我的心得和感受分享给同行的志愿者朋友,在服务的专业上可以更上一层楼,以更多的视角去看待老年人群体,也是我的收获之一。
这就是团队的重要性,团队给予我平台,同时也给予我支持,彼此的分享互动都能成为一个视角,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心里更宽了,才能装得下更多的人和事,才能对更多的人和事给予理解和接纳。这是团队的力量,特别感恩我所在的每个团队,推动在学习和践行的路上前行并提升。
“若自己病痛未得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这句话的意义很深广,让我想到了心理学界常提到的一句:咨询师能走多远,决定了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由此又想到了我们能影响别人多少或多远,要看我们自己修行到哪个程度。如果自己内在不够重不够深,自然也没有能量去影响别人。返回来,就是阳明先生提到的,向内看,向内求。一切还是从自己做起。
就像一句诗: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想到我现在身边聚集的朋友们,都是成长型,积极向上,探索人生,向善向阳。我很幸运生活在这样的圈子里。
想到今年新结识的朋友,都是追求思想进步,有见解积极进取的人。
但想到自己的家庭,还是常常发生一些冲突,和孩子的和先生的,可见我修习得还不够,没有足够的能量去撑得住,接得起,影响好。
想到自己想从事的心理学事业,还需要扎实学习。
感谢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反思这么多,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差距。
再读《与黄宗贤》时,深切地感受地阳明先生的谆谆教诲殷殷期望,先生希望他的朋友学生,以及后世们可以做“古之大臣”,没有其它谋略的要求,而是本分地“断断无他枝,休休如有容”,就是致得良知了。然而现今的社会这两者完全相反了,很多人都在各种“谋”划,忘却了根本,忽略了良知,却在绞尽脑汁寻各种途径求各种利益,总体看确实有很多人为此而得利,但同时社会整体焦虑情绪过重,又能反应出来,精神层面的的缺乏很严重,所以,如果我们都“断断无他枝,休休如有容”或许大家心态平和,又是另一番场景。
“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良知”朋友们都说我很自信,其实我内心常常自卑。究其原因,自卑有时是思考的出发点不够中正,有了攀比之心,有时是没有看清自己,那就是向外看了,有时是未能致得良知,没有完全相信良知,反思自己,修好自身,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外界人或物,才能保持一颗自信淡定的心。就像《易经》说的,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我们如何能坦然地、“休休如有容”地面对周边的人和事,确实需要修习自己的内心,致得自己的良知。
感恩致良知学习平台,感恩圣贤文化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