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角是物理电学上的概念。那么人体中的“电”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要确定的是,人体是一个导体,当电流通过人体时可以导电,同时也对电流产生一定的抗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体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测量出人体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值,从而得出相位角以及人体中各类成分的含量。
人体作为复杂的生物组织,其细胞內液、细胞外液均可视为电阻(R);细胞膜因其具有电压差,可是视为电容(C),对电流产生容抗。这细胞内、外液电阻加上细胞膜电容,共同构成生物电阻抗值。阻抗值是仪器测量的基础数值,保证体成分测量的准确性。
相位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膜容抗的大小,若人体营养状况良好、身体健康,机体细胞结构完整、功能性较好,则细胞膜产生的容抗更大,相位角随之增加;相反,若人体营养状况不良,细胞膜结构、功能较差,细胞膜产生的抗性降低,则相位角相应降低。
相位角的临床意义
相位角是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疾病预后的灵敏指标。
其实相位角并不是新生的概念,早在2006年欧洲肠内肠外营养协会发布的针对肝硬化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方案中即推荐“应用相位角或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测量的人体成分分析评估营养不良”。相位角在评价患者营养不良中的意义,已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
相位角对于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有较强的敏感性。评价营养状况,通常会通过体重变化、血液检测指标及营养评价量表等方式。研究发现在患者出现病情恶化之前,与一般的血液检测指标或营养测量指标相比,患者会更早地出现相位角降低的改变。因此医生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相位角,及时发现患者营养状况及病情的变化。
我三次InBody的全身相位角为5.3、5.4、4.9。营养师告诉我ICU的病人也测量这一项,如果在3以下,基本生命维持不过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