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凯快满月了,此时就躺在我的面前,扭动小身板,做出各种古怪的表情,发出老牛般的齁叫。据说这是新生儿进入猛涨期的标志。时至今日,看着他的脸蛋日渐变圆,我时常有种不真实感:这是我的儿子么?哦,这就是我的儿子,我的宝宝出生了。
产后的不适在持续但慢慢消退,生产时的疼痛形成了记忆但恐惧也随之封尘。我有点后悔应该在二十多天前执笔,那时候的心态处于猛烈的碰撞期:兴奋、好奇、焦虑、不安……甚至抵触,身份的转变从一张产床开始,又在公寓的阁楼发酵。如今我开始爱上眼前那张小脸,这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
妊娠刚满38周的凌晨,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一点多还睡意全无,我下楼上了个厕所,嘱咐正在写代码的老公早点休息,就躺回床上。翻身的时候,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像玻璃瓶装的汽水盖子被撬开的声音。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该不会破水了吧。试探性地走向卫生间……轻描淡写地跟老公说了一句:我破水了,他一听,瞬间从座位上弹起来,接下来就是他兵荒马乱的时刻:打120、打电话call远程亲人、收拾待产包……我不敢乱动,垫高屁股躺在沙发上,看着他团团转。那会儿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情绪竟然很平静,不急不躁地提醒老公需要准备的事项,静静等待救护人员的到来。
紧张的心情从救护人员入门的那一刻开始。1个女医生和2个男工作人员,人生第一次call 120原来在于生,而非死,应该算是喜庆的120了,虽然人们常说生孩子就像在鬼门关闯了一遭,确是在生死边缘。女医生让我垫上护理垫,消毒,内检,然后告诉我宫口还没开,就安排其他准备事项,让两名男工作人员推来轮椅出发。上了电梯,我才发现自己两条腿抖得厉害,原来,心理虽然还在过渡,身体已经很紧张了。
到医院是凌晨2点多,开始吸氧做胎监。老公则开始办理各种手续。我开始意识到:肚子里的小家伙准备出来见面了,这种感觉随着后来的宫缩越来越强逐渐变得越来越真实,直至分娩的那一刻达到最高峰;产后在医院住院的3天,又在小家伙面前突然变得虚无——以至于我问了好几次自己:这是我的儿子吗?
但宫缩来临前,迎接新生儿的感觉还不是很强,更多是紧张,以及兴奋。那个晚上我被推到待产室休息,等待宫缩。同个待产室的还有2个准妈妈,隔着帘子和过道,我听到时不时的呻吟声——其中一个准妈妈隔阵子就发出“嘶嘶嘶”的声音,能感受到她逐渐变强的痛感。期间她问了两次护士:我可以打无痛了吗?护士问了一下她的宫缩时间,说你还没有规律宫缩,不能打,然后我在她下一阵的呻吟声中听出了无奈和迫切。
那个晚上我尝试休息,困意很强但始终无法入睡。老公在隔壁发来信息,才知道他也几乎彻夜未眠。后来老公说,这个夜晚跟结婚那天好像。结婚仪式的凌晨,我们也都在各自的休息区失眠了。这种关键时刻一生也就那么几次,每一次我们都是新手,却作为人生的主角登场,总是有那么一些不同的。
我的规律宫缩在早晨大概6点开始,像大姨妈来的疼痛感逐渐5分钟出现一次,痛感比较轻微。6点半护士过来做胎监,听着扩音器里清晰的胎心,比往常胎监室的感觉更为亲切。20分钟过去后,护士又加长了时间,我问:是不是有规律宫缩了?护士说:有一点,还比较弱,你先吃早餐吧。
吃完早餐,我被推去B超室。出的是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监测羊水量以及判断是否适合顺产。然后就进了大产房待产。
大产房是5人一间,各自帘子隔开,面积挺宽敞,各不相干。在这里,我通过声音见证了一个二胎妈妈生产的过程,她从开指到分娩没什么大的呻吟,选择了不打无痛,开到十指的时候,连叫医生都是很平静的语气。后来在我自己宫缩达到顶峰、无痛还没来的时候,我体会到传说中的十级痛感,才意识到这位二胎妈妈的强大。
起初,宫缩的痛感在可承受范围,拉泽玛呼吸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自己在大产房走动,在走廊坐分娩球促进产程。后面随着痛感越来越强、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我进了单人产房——我要了个付费项目:家属陪产+单人产房,后来证实,亲人的陪伴提供的情绪价值真的很重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进了单人产房后,有大概20分钟我是独自一个人的。助产士还没来、老公又出去买东西了。恰恰是这20分钟,是宫缩发生剧烈转折、临近忍痛极限的时刻。我一个人在产房内坐立难安,发觉呼吸法已经开始没有效果的时候,极度渴望身边有人陪伴,甚至开始后悔要单人产房——多人产房哪怕隔壁准妈妈的呻吟声都好过孤身一人的煎熬感啊!后来我走出产房又到了过道,直到后面助产士发觉我的开指进程很快,陆续过来准备,我才又回到了产房。
老公回到的时候我已经开到八指,从二指到八指大概只花了半小时,而麻醉师还在过来的路上。这时候我的宫缩已经是一分钟一次,且让我忍不住喊叫——虽然做足了功课,喊叫会消耗体力,但真的无法自控——连助产士听了都不断帮助催促麻醉师的程度。后来麻醉师到的时候,几乎已经全开了,问我还要不要打,我果断要求打——真的太疼了!
麻醉师打了2个小时的剂量——因为打下去的时候,宫口已经全开,已经不需要调节式的麻醉药了。麻醉师在我背后拿着麻醉针,老公猛地感慨了一句:哇,这么长!我之前也听说麻醉针很长,但从他的语气,还是真实地感受到针头夸张的长度。但我感受不到打针的痛感——因为已经被宫缩痛盖住了。但打下去一分钟后,瞬间痛感消失80%——无痛真是人类之光——虽然产后脊椎打针处容易酸痛。
后来就是分娩过程:不断地听指令腹式呼吸、用力……宝宝“哇”地一声哭出来的时候,感觉全世界都亮了。
伤口缝针很痛,不亚于生孩子的痛感,后来又补了支麻醉。但在补充麻醉前、当宝宝被抱过来,趴在我的胸脯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疼痛减轻了不少。他安安静静地趴在我胸口睡觉,我好奇地看着这个头顶湿漉漉头发的小家伙,想着他平日里如何在肚子里对我拳打脚踢,有种老朋友见面的感觉。还在感慨:这小家伙怎么能长成这么精妙的人形,我的大脑完全不需要构造他,十个月,他就自己长成这个样子了!
后来住院3天,小家伙就在我的病床旁边躺着,躺在他的小婴儿床上。那几天,我还经常在想:就在前几天,我还穿着个大睡衣挺着个大肚子在河边散步,这怎么就变成个独立的人儿了呢?有种既欢迎他来到这个世界,又舍不得与他母子分离的感觉。想着想着,好几次情不自禁地流泪。自己也分辨不出,究竟是因为不适应身份的转变,还是激素影响。这种感觉一直持续了差不多一周,才慢慢消退了。
但“成为母亲”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诞下他的那一刻开始,生理上我就成了母亲;但心理上才刚刚开始。最初我不适应母子分体的时候,我常常盯着他一看看半个小时,内心充满了好奇,像在看一个可爱的陌生人。那么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正成为“妈妈”的呢?应该是每天月嫂把他抱进我怀里,他温暖的身体贴着我的胸脯,看他脸蛋鼓得圆圆的、咋吧着嘴巴吸吮乳汁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这个小家伙是我的,不是别人的。难怪人家说母乳喂养会快速促进母子感情,这大概是母乳除了免疫功效外,最大的好处了。
如今他准备脱离胎儿期,进入婴儿期。我慢慢接受了身边多了一个小宝贝,新的生活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