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1 月 17 日,当时大学一年级、年轻貌美、就读美国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麦德森·哈勒瑞(Madison Holleran)从费城市中心一栋九楼的停车塔顶楼跳下,结束了她十九年的生命。
麦德森是一位大家认为属于「邻居家的孩子」的完美女孩:她是位杰出的运动员、长相甜美、课业优异。她从小热爱踢足球,上高中后为了足球而加入田径队练习跑步,没想到越跑越快。
她的家人和亲戚形容:当时每天翻开新闻报纸,就可以看到麦德森在哪个田径竞赛又拿冠军的新闻。除了运动外,麦德森也花许多时间在念书,最后以优异的课业成绩以及亮眼的田径表现,进入了美国常春藤名校宾大田径队。
这是大家眼中的麦德森——努力不懈、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应该要是光鲜亮丽,的确,从麦德森上传到社群网站的照片看起来,她好像过得很快乐。每一张照片中的她都充满笑容:与朋友聚会派对、在运动场上快乐地笑着⋯⋯好像一切都很完美顺遂。
为什么看似如此成功的人最后却选择自杀?有这样完美的人生,为什么还会不开心?这些问题许多人都不了解,连麦德森也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会不快乐?
看似成功人生背后的心理挣扎
「即使是你看起来完美的人,其实都正在经历一些困难。」这是麦德森在她上传的一张照片里,写下的话。
上大学后,麦德森开始变得不快乐。大学运动员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训练,麦德森每天一大早去田径队的早晨训练,接着拖着疲累的身体去上课,下课后再回去跑步,晚上回宿舍后抱着精疲力尽的身体读书写作业。这样的生活让她觉得充满压力、焦虑、与忧郁。
以前热爱跑步的麦德森,上大学后却开始讨厌田径队的练习。麦德森觉察到自己不快乐,却无法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对家人说:「我不正常,会这样感觉并不正常。」
但是「我过得很不好」这样的概念实在太陌生,太难以向大家坦承。麦德森并不是唯一一个有这样感觉的人,她所就读的宾州大学就有一个词汇叫做「宾大脸」(Penn Face)。宾大的学生们这样解释这个词:
「在这间学校里,每个人都很努力表现着事情过得很顺遂,脸上永远挂着笑容。」
「每个人都假装事情很完美:不管是课业、工作、还是各种社交场合,好像每一件事情你都做得很好,一点挫折或压力都没有。」
在这个充满来自美国各地高材生的校园里,不管你承受着多大的压力、觉得自己过得多么的糟糕,许多人都觉得自己需要戴上面具——这个宾大面具——来演出这样的完美人生。
对于这些学生,这样的压力与心理挣扎一直被隐藏和压抑,最后可能就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从 2013 到 2015 年,宾州大学总共有七位学生自杀。美国大学生每年的自杀率大约是每十万人中有七人,以学生人数只有两万四千人的宾州大学来说,两年内有七个学生自杀身亡是非常高的比率,而另一间美国常春藤名校康乃尔大学在 2009 到 2010 年间也有六位学生自杀。
不管多挣扎,都要装作很完美
不只宾州大学有「宾大脸」,另一间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也用「鸭子综合症」(Duck Syndrome)来形容校园里的某些学生:这些大学生就像是鸭子划过一个称为大学的湖,这些鸭子在水面下奋力地用尽气力死命拨水,但是湖面上鸭子看起来却很平静——每个人都假装自己过得很好,但是内心充满挫折、焦虑、忧郁、自我怀疑、或是觉得自己很失败。
美国旧金山大学兰卢斯教授(Carol Langlois)解释,许多得到「鸭子综合症」的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小池塘里的大鱼」(Big fish in a small pond)。这些学生在他们本来的高中都非常优异、习惯了自己很受欢迎、习惯了能够完美的兼顾成绩都拿 A、参与各种社团、运动表现杰出、以及参与各种朋友的派对。但是,当这些从小表现优异的高材生通通来到顶尖大学后,就很难再当「一条大鱼」。这个「名校大湖」变成了互相竞争的地方,这些学生想要继续维持高中的完美样貌,但却发现大学充满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像鸭子一样奋力地划着水,表面上却要装着一切都很完美。
对于麦德森来说,她的高中生活充满着可预期性,读书、运动、申请大学,就像是爬梯子,只有一个方向,完成一步就再往上爬一步。但是上大学之后,彷佛那张梯子被抽走,顿时间生活充满着各种机会,却也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对于习惯一个个目标都完美达成的麦德森,她无法像高中一样成绩都拿 A,也无法像以前一样每每在田径比赛中拿冠军。这对她来说,或许就带来极大的压力与自我怀疑——毕竟,当我不再完美了,那么我是谁?
「要向大家坦白『我过得很不好』非常困难,因为其他人都不会承认。」一位宾大学生在接受访问时这么说。对于这些习惯不断成功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一直戴着「我很完美」的面具,因为他们的生活里不容许软弱、不容许失败,更不能让大家知道你在挣扎、你过得不好。
社交网站——另一个分裂的形象
在校园里,大家纷纷戴上「宾大脸」面具;而在社交网站上,每个人也继续塑造着完美人生。
曾经有个大学生告诉我,每当他读着朋友们在社群网站分享的动态和照片时,都会感到很忧郁。因为这些动态让他觉得:「每个人都过得很快乐,只有我过得很糟糕、很失败。」麦德森也有同样的想法,看到朋友和同学们上传充满精采生活的照片和动态,就会让她觉得大家都过得很好,我是唯一一个在挣扎的人。
会有这样的感觉并不奇怪,已经有许多研究指出长期使用社群网站让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忌妒、焦虑、以及忧郁。许多人在社群网站上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形象——拥有甜蜜的感情、出国到处去玩、吃好吃的高级料理、与朋友相聚开派对。很多时候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形象都是假的,但是当人们读着这些动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拿自己每天经历的「一般生活」跟这些「精彩动态」比较,用别人的「精彩动态」做为检视自己的标准。于是,当我们看着别人塑造出来的快乐生活档案,当然会认为自己过得很糟糕。
实际上,麦德森过得并不开心,但在她的社群网站上,她也塑造出一个快乐的形象——和朋友开心的聚会、开派对,每一张照片都充满着笑容。其中一张照片,是她与妈妈抱着彼此,灿烂地笑着,这是她妈妈在 2013 年 11 月时去看麦德森一场常春藤联盟学校的田径竞赛。这场比赛中,麦德森在上百位选手中跑了 44 名,但是当她抵达终点线后,却倒地了。
麦德森从来没有在田径竞赛中累倒,她也一直认为,那些会在终点线累垮的跑者,就是练习不足够。医生把麦德森带到棚子里检查、帮她补充氧气和水分,当她稍微复原后,她来到妈妈身旁。妈妈描述,麦德森看起来非常的憔悴,跟她说:「妈妈,我不快乐,我有问题,我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几分钟后,她们一起拍照,当手机的照相镜头亮起时,妈妈感受到麦德森立刻变了,她挺起本来虚弱的身体,脸上立刻散发出光采的笑容。这就是社群网站上的那张照片。
麦德森的妈妈想起来她曾经看着女儿的照片跟她说:「你在这个派对里看起来好快乐啊!」而麦德森回应:「妈,这只是一张照片而已。」
这些照片的笑容只有一瞬间,而在快乐的笑容里,隐藏了麦德森对自我的怀疑、不快乐、焦虑、忧郁、与痛苦。
社交网站就像斯坦福「鸭子综合症」一样,许多人在屏幕上假装很完美,好像生活一切都很快乐,而私底下却承受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楚。许多人需要利用社群网站来得到认可,有多少位朋友、多少位追踪者、得到多少个「赞」或有多少个留言,成为了一个人判断自我价值的准则。而当我们越来越依赖别人的认可与赞同,就失去了自我认同的能力。
当「不能让你失望」成为孩子最大的包袱
在麦德森自杀前的一个礼拜,她与她的田径队教练见面,要告诉教练她想要退出田径队。对于退出田径队,麦德森已经想了很久,她认为退出后,她会变得比较快乐。为了这个会议,麦德森写了整整两页的信,叙说自己上大学后多么不快乐、想要退出田径队的原因。麦德森的妈妈与妹妹也特地从家乡来到宾州大学,陪她一起与教练见面。
但是,在会议最后,她却告诉教练:「好,我会继续跑。」会谈结束后,麦德森传简讯给一位朋友,她在简讯中写着:「我觉得如果我退出,教练一定会对我非常失望。我知道我应该要做让我开心的决定,但我就是没有办法让教练失望、还有让我的父母失望。」
放弃,是一个听起来恐怖的字眼;而对于运动员来说,想要「退出、放弃」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放弃」等于「我做不到」、「懒惰」、「自私」、「脆弱」、「让人失望」。这个社会灌输我们要「永远不放弃」,的确,很多时候放弃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唯有坚持下去,才能发现原来自己做得到,更加深自己的恒心毅力。但是,会不会对于某些人来说,要放弃却更困难?因为,为了不让人失望,他们坚持不懈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不敢放弃,他们持续紧抓着那个带来痛苦的根源。
对于麦德森这个从小表现完美的女孩,「让人失望」实在是让她太恐惧了,也就让她不敢退出田径队。不仅仅是麦德森,在台湾也有许多孩子,他们从小课业优异、是大家眼中的高材生,而这份「不敢让人失望」的包袱压着他们喘不过气来,让他们觉得有义务继续演着完美人生。对于这些孩子,他们眼中的「成功」与「好成绩、好学校」划上等号,而这样的完美人生一旦开始变调,他们的世界就可能一瞬间崩塌。
我们看见高材生孩子「完美人生」面具底下的挣扎了吗?还是我们相信这些孩子一直表现完美,所以不可能会有任何心理痛苦或困难?我们是不是不自觉地继续灌输狭隘的成功观给孩子?我们有没有教孩子那些「狭隘成功观」之外更重要的事情?我们有花时间好好倾听与了解孩子正经历的感受吗?
我们应该慢慢卸下那完美人生的包袱与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