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了,打打鸡血,显得自己这一年没有白忙活。
朋友圈很热衷于分享《平庸与卓越的差别》《我始终不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之类的正能量,好像分享了就显得自己“早就知道了”或是“我一直像这样努力”,即使这些仅仅只是为了“给别人看到我很努力”,而已。
我们似乎总是喜欢,或者说习惯于用一个个节点去“重获新生”,譬如新的一年、生日等,小到随手在朋友圈分享一个链接并煞有其事地发表看法。然而分享的背后是什么呢?再刷刷朋友圈吧。很少有人在读完、分享之后可以真正的改变,更多意义上只是在展现自己“我很上进啊!”,或者是“我从今天开始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不觉得很类似你父母整天为你转的那些健康养生么?
身边有很多好友都加入了一些类似于早起打卡、读书会这种激励和互相监督的微信群,在加入之前都是信誓旦旦不做到就誓不为人等等,可是坚持不了几天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是啊,正能量是很好,鸡血也很足,可是没有办法,你我就是那种只会喊喊口号热热身但是从来不敢上跑道的平凡大众。
如今社交网络的发达,方便了我们在形形色色的app上晒晒自己的生活,顺便晒晒自己有多努力,看看有多少点赞评论,然后忙于回复。然后呢?没有了。
现在很多专注于细分人群的垂直社交app越来越多了起来,这会有多大的市场?名义上是为同一个群体的交流和分享提供了一个“圈内人”的平台,各种数据好像看上去也不错。我们先回过来看看,我们为什么需要社交网络?除了维系关系,无非是为了展示自己。但是大多数的垂直社交app都提供了什么呢?基于这个圈子的关系链,关于这个圈子的资讯,展示作为圈内人所应该要展示的见识,圈内的社交。认同感满足了,但是虚荣心好像还没满足?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己,或者说“晒”,想要的是什么呢?认同感能够替代虚荣心么?
这么说吧,认同感是同一个等级的给的,虚荣心是更有可能是更高级别的给的。认同感是圈内,虚荣心是跨界。回到题目。虽然打鸡血改变不了多少自身的现实状态,但是确实是社交不可或缺的内容。之前有篇文章说的是腾讯研究院院长郑全战和孕峰讨论“什么样的才算中国互联网的伟人“,大意是好的产品应该是引导人性中的善而不是利用人性中的恶。可是若是人性中本就如此,本就”打再多的鸡血,也改变不了偷懒的事实“呢?
叨叨磕磕,纯粹表达一下拙见。期待更美好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