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解析《索马里骆驼》1

听卓木鸟老师分析名人名篇,我的理解和收获:

《索马里骆驼》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朱山坡短篇小说集《撒赫勒荒原》作品之一。

卓老师对文章标题和开头部分进行解析,原来一篇好文章竟蕴含着这么多丰富有趣的意指,领教了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构思,受教!回味无穷。

文章标题——“索马里骆驼”,有两个特点,一是异质化,有域外色彩。二是加入动物元素,象征性色彩表达,骆驼代表温暖、亲切、坚定和生命力,让标题生动起来,也理解了为什么不是“沙漠里的骆驼”那样普通大众化了。

文章开篇——用叙述的方式直接讲出悬疑的问题,“我”对临死父亲的冷漠和决绝,快节奏抛出让读者疑惑和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我在父亲死时都不去见最后一面”,为什么?吸引读者往下看。

第一段为什么不用描写?而是叙述性抛出问题?好多小伙伴喜欢用画面感呈现,写得多写得细。因为文章的开头要快速进入,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吊起读者的胃口,让文章产生巨大的张力。所以开篇不要写得太细,写出来的内容都是与后面紧密相关的,无关紧要的少写或不写。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被恳请前往柏培拉的电话。此人自称是我的父亲。语气虚弱,甚至有些哀伤。他说:我快死了,但愿父子见上最后一面。

第二段导出亲情关系,“我”与父亲之间的疏离,“我”像一个孤儿,像骆驼一样孤独,因为“我”从小很少见父亲,最后母亲也跟父亲走了,我跟随外婆、舅舅生活。点明父子关系的紧张,“我”是不是他亲生的?用“蝼蚁”之词表达了人生命的卑微。用叙述式、描述式的方法去回忆“我”小时候成长环境及父母的感情。

那一瞬间,仿佛是有人告诉我,在遥不可及的地球背面有一只似曾相识的蚂蚁生命垂危。我没有答应他,不管电话那一头仍在苦苦哀求,我果断地挂了电话。实际上,我断然拒绝了。我坚信我的绝情和冷漠是遗传自给我打电话的人,他咎由自取。但放下电话之后,我很快产生了些悔意。因为我想起了骆驼。那是父亲留给我的仅有的温暖、动人的记忆。尽管很短暂。我没见过几回父亲,对他非常陌生。他离我也很远,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他曾经是援非医生,上世纪80年代初在索马里待了三年。回国后不久,他从省医院里辞职回家,然后一个人离开了中国。当时,我出生才六个月,还在母亲的襁褓里,完全不知道父亲和母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据母亲后来的描述,父亲离开那天,我哭喊得特别厉害,好像从此再也见不到父亲那样,哀嚎得撕心裂肺,最后爬着从床上滚下来,往门外追赶父亲,被高高的门槛挡住了去路。我想,母亲的描述有些夸张了,六个月大的孩子懂什么生离死别?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追问得最多的事情便是父亲究竟去了哪里?

父母关系不好,为什么?详细叙述,这也是导致我感情冷峻的主要原因,与后面故事转折相呼应,形成冲突感。“我”后来理解父母,扎根在父母工作的地方,感知父母的爱,最后叫出的那一声“妈”,写出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从开头的冷漠转化为结尾的暖,感动的瞬间,感情升温,前后形成对比,把人物的情感变化彰显出来,突出了故事的跌宕起伏。

带着人物关系的矛盾去写开篇,是这篇文章的亮点之一。特别是叙述“我”小时候面对父亲离开时的不舍,借用母亲的口气来描述,文字表达有陌生感,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学生作文”那样浅显,平铺直叙,让文字和作品上升到一个高度,凸显了小说的意指和韵味,让作品更有魅力。这也是作者的高明和独到之处,所以阅读名家名篇,越品越有味。

听卓老师讲课,让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希望在以后的实战练习中,自己能好好地运用和把握,写出满意的好作品。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