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一个读书会,读到《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分别有四篇是问孝的,面对不同的人,孔子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而我们就子夏问孝中的“色难”(色,脸色。难,困难)进行了讨论。
在今天带领者申宇先生的引导下,我们探讨了,在家庭关系中,我们如何与父母有个良好的关系?
令人触动的是,在场有位先生很坦诚地分享了属于他的问题:他想要上初一的女儿接受他的建议,可是女儿不理解,两个人通过吵架解决了问题,虽然事后女儿也听进去了,但是最近又是因为同样的情况开始吵架,他想,如何从国学与心理学这两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在场有朋友提议说,从小培养孩子熟读经典,使其能够自我克制、反省,也容易达到“孝”父母;也有朋友分享说,找到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也有分享到,为孩子树立一个高层次的榜样,比如说孔子,这样孩子找到之后,叛逆也不是叛逆父母(因为父母并不是那么完美),而是有清晰意识去批判一些东西......
在这里,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
在上面那位先生的故事里,我看到的是,女儿与爸爸的争吵,必然有她的观点、立场和价值观,这是孩子的坚持,这是作为爸爸妈妈应该看见的地方——“我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也有我想要被看见的地方”,当能够这样理解孩子的时候,从这个爱的初心出发,跟孩子的沟通会更加顺利。
再者,吵架这种方式,实在是一种互相伤害的方式,即使事后对方道歉了、理解了,但是那一时的心碎,是无法抹去的,所以当我们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找到一些方法、技巧,去巧妙地转化我们那愤怒、委屈、失落等情绪,再来跟亲爱的人交心、聊天。
转化情绪,这真的是需要不断去修炼的个人涵养,但是我们可以一点点去做,去总结,去成长。
拿我来说吧,我从小就有一对脾气急躁的父母,他们气急的时候,真的会打我(直到我上了初中才停止这种行为),当我开始慢慢长大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当时那些“生气、愤怒”是他们没有办法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从而转移到我的身上,那样让我非常地受伤,但同时,我也看见,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并不是真的愿意伤害我,为了避免总是被他们的“急躁”伤害,我学会了用一些幽默、玩笑的方式,去转移他们的“愤怒”。比如:
妈妈会抱怨说,你现在长大了,都不听我的话,不孝顺!
面对这种严厉的指责的时候,我看见她希望我还能像个孩子一样,用她的方式照顾我,可是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会开玩笑地说,妈妈,你想我就直说呗,想我回家了吧?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去实践、总结、反省,慢慢地,我们跟父母会有一个越来越好的关系,越来越好的沟通,我们不单单能够改变自己,也能透过自己的改变,带动父母的改变。
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找客观原因,更可以的是,在自己身上反省,找到改变的方向,这也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朋友们问我,为什么我没有长歪,还长得如此乐观?
我想说的是,是书与反省给予了我精神的指引。
在我看来,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大师,就是那些为世界贡献了伟大著作的文学家们!是他们,把所有的人性光辉透过文字传递给我们,也给了那个孤立无援的小女孩力量,去成长,去改变:即使起风了,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
我也喜欢读《论语》,一边读,一边对照生活自我反省,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与空间,在那些读经典的日子里,我收获了很多的精神指引与方向。
我很高兴,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我的成长心得,也感谢你们的倾听与鼓励,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