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人们教育投资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加之政府积极鼓励与正确引导,民办中、小学校开始由小规模低水平的作坊式向“做大、做强”发展,许多办学者雄心勃勃,决心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学校向“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方向推进。 民办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机构大部分是高收费的“贵族式”的模式,近几年由于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各方面的资源得到优化,我市的民办教育已经不再是一种国民教育的“补充”,已成为我市义务教育的主导产品。民办教育的生源已经与公办学校平分秋色,甚至大有吞并公办学校之势,如我市城区民办初中学生已经超出50%。的确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对于维护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多样化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作为广义的公共教育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要加强自身的公益性,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特色与统一性的关系。我认为我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贵族式”民办教育,是到了“适量发展”的时候了。其理由如下:
第一、我市的公办教育教育资源不能荒废。目前我市公立初中规模大、师资力量足,大部分学校教师超编,生源被民办学校挤压,有些学校已经找不到米下锅,如果再“大力发展”民办初中,势必会浪费大量已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公办学校大量的富余教师该向何处去?
第二、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国家应承担起了更多义务教育的责任。使公民的“义务教育”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义务”,为了使更多孩子享受到真正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我认为目前我市的义务阶段的“贵族式”的民办教育不能再盲目扩大规模。
第三、政府在“大力发展”民办义务教育的同时,应该给公办的“平民教育”留一点生存的空间。政府不能甩“义务教育”这个包袱,要尽快改善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取消民办学校的提前招生、单独招生的偏颇政策,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义务教育评估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均衡化格局。
第四、无限制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贵族式”的民办教育,势必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均衡”。我市的民办教育大部分是高收费的“贵族式”的,公益性的非营利性几乎没有,大部分生源背景“非富即贵”,那些小摊小贩、打工仔等平民子弟,只能没有选择地“就近入学”就读条件十分简陋的公办学校。这岂不是又人为地又造成了新的“贫富悬殊”和“不公平”吗?
第五、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的改造力度,是解决教育“公平化”、“均衡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还有相当部分的公办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当简陋,有的学校连像样的运动场都没有,教学设施陈旧,校园面积狭小,校园环境恶劣。正如市委领导在视察衡阳市十五中所说“根本不像个学校”。有的学校甚至还比不上农村的中、小学,与贵族式的民办教育学校比更是天壤之别。同样是中国国民为什么“非富即贵”者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普通平民却不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城郊结合部的“无人问津”公办学校的改造力度,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都能均衡发展,使每一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该文被民进中央《社情民意》2015年8月19日第221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