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亚派哲学的里程碑
------读书笔记之《沉思录》
周 永
世界不是一快净土,但心灵却可以是一快净土;外面的世界很热闹,但内心的世界却可以很安静。
何怀宏教授翻译的《沉思录》,追求哲学规律和现实主义的自然精神,贴近于原著的真实感受,以灵魂救赎的方式与作者进行空间对话,仿佛通达和解读其内在的精髓和思想内核。此书哲学价值丰厚,社会认知和道德伦理推己及人。而且,这也是何先生专门为青少年成长阅读编译的书,在阅读理解上做了相应的处理,使得本书准确简练,优雅凝神。不像原著直译那样难懂,读起来容易上口、便于理解和思考,是一部值得推荐和阅读的好书。
《沉思录》全书共十二卷,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的一部日记或语录体的哲学思想笔记,内容大部分是作者在连年征战的鞍马劳顿中所写,有的像诗歌,有的像散文随笔,有的就是一句话的反思和悔悟。
《沉思录》的灵感来自于作者对身处于宫廷与乱世的生活感悟。在书中,作者考察、分析和阐述了自然与社会、宇宙与人生、理性与欲望、灵魂与死亡、自我与他人等的关系,强调人要过一种理性的生活,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敢于承担,有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德行和自省的精神,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自足,要崇尚善良、崇尚光明、崇尚美好的一切。书的一开始的第一卷,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便用了很多感谢的短语来诉说帮助过自己的人和神。他指出了这些人在思想、精神、价值等方面对自己的帮助。他还感谢神明对他的眷顾和聆听,使他有了完整的家庭、健康的孩子、温柔的妻子以及在哲学上思考、洞明和行为。他还说到了自己的责任、肩上的压力与负担,甚至还说到了自己的烦恼和忧愁。
书中很多语录,在我阅读1988年版本时就有一些记录和笔记,有很多的观点和经典语句也常在某些场合和某些文章中使用。比如:丢开你的意见,那么你就丢开了这种抱怨:“我受到了伤害。”而丢开“我受到了伤害”的抱怨,这种伤害也就消失了;对每件事的精力分配要做到与其价值相符,而且在比例上要适当;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等。《沉思录》是“灵魂的低语”,有使心灵安静的力量,而这种安静的根源,就在于作者紧紧跟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现实经验而产生出来。
在我看来,何教授对原著的详细品读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作为写给自己的对话录,他没有将经典现代化和世俗化,而是在纯粹哲思的范畴进行解读,既没有历史的宏观铺陈,也没有拘泥于文献典籍,而是在哲学、文学、历史包括艺术的交互体验中辗转穿插,通过柏拉图、塞涅卡、陀思妥耶夫斯基、老子、庄子、阿隆等人物思想的交叉,构成了丰富的人文视角,这在当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在品读中,有的时候会常常闪现出比《沉思录》原著还要出彩的地方,比如:清醒的一刻,就意味着回到自身来看待这一切;要走正确的路,而不是走人多的路;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驱散想像,克制欲望,消除嗜好,把支配能力保持在它自己的力量范围之内;假如一件事的确值得去说或去做,那么就请不要反复思量是否符合你的身份等。这些话语,感觉无不是何先生自己的哲学体验,这样的写作并不止于求知,更在于开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经验。
观照内心。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的涌;说我给了自己痛苦是不合适的,因为我甚至对别人也没有有意造成痛苦;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这些富于哲理的诗句令我们自省,给我们沉思的理由和方法。对于经典,我们从来不缺乏解读。我们不断地、反复地在解读“四书五经”、解读《资治通鉴》、解读老子《道德经》,不断地重现历史的风云,沉浸于仿佛重新掌握了一切真理的满足。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习惯了对经典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阐释,习惯了现场感所带来的容易理解和“涨姿势”的满足。我们在聆听于丹的同时是自认为掌握了古老经典的意蕴,还是要亲自去读读《庄子》和《论语》呢?我们呼唤真正的学者和真正的经典,真正的经典不分东西、不分国籍,没有时间、没有区域,更没有解读的偏颇和“自认为”。真正的学者当具备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和对文化的纵深实践,呼唤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我认为,何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他所编译的这本《沉思录》就是一本人文经典的解读和人生哲学的本色修行。
要像是一个全心信赖神祇,既不骄纵凌人,亦不甘为奴仆的人那样,打发你的余生。遵从自然而生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理性统帅自己,正如统帅世界一样。
斯多亚派哲学的代言人与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