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尘寰
人与自然如何共生?
这是宫崎骏不少作品当中想要表述和演绎的主旨,从之前1984年上映的《风之谷》,到之后1986年公映的《天空之城》,再到这一部同样恢宏壮丽的《幽灵公主》。
这些作品每一部都似一种表达,也似一种追问和反思。《风之谷》当中的王虫、腐海以及人类之间的冲突和共存,《天空之城》勾勒出的悬浮于苍穹之上的钢铁城市与脚踩着坚实大地的人们的交织,《幽灵公主》讲述出的人类与森林物种和自然万物的争斗。
每一部作品都在探寻,在我们追寻至终时,仿若得到了答案,又好像最终什么都没能得到,一切回到了原点,让所有重新开始。
也许,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征服了大地、海洋、苍穹,甚至迈步踏向更加高远的宇宙,于是人们也失去了对于天物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总想着索取更多,就像影片中疙瘩和尚说过的那句:想得到天地间存在的一切,这就是人的业障。
在太古、远古、近古时代,人们因为无法抗拒自然的伟力,因而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于是乎,山河湖泽、森林山脉、走兽飞禽皆可为神,或为一方山主,或为一域庇佑,它们成为图腾,成为守护,成为那时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可,当有一天,工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摆脱了最原始的生存困境,划分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于是欲望便也接踵而至。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当我们不被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所困扰,便会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就好似作品中的天皇陛下。贵为亿万人之上,享尽世间荣华,在得到所有的一切之后,他开始恐惧死亡。
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只是早晚罢了。当恐惧被贪婪充斥,被权势所助涨,于是欲望便会被无限的放大,所以他想要得到永恒的生命,亦如仅存在于传说中的神明。
“神明,生于天地,被万物孕育,拥有几近无限的生命。”当这样错误的敬畏被错误的理解和传达,于是便有了战争,有了贪欲,有了掠夺。
也因此,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故事。
阿席达卡,是这整个故事的引子,整部作品都借由他而展开。
亦如在身中邪魔神诅咒的他,在离开蝦夷一族的领地时,村庄的巫女大人说过的那样:我们谁都无法摆脱命运,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决定等待命运还是争取自救。用你澄澈的双眼去看清真相。
于是,我们跟随着阿席达卡的视角,去领略了这一番近古时代的风情。
自然、战争、掠夺、守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和关爱。它们好似硬币的两面,相互矛盾,却又相互共生。
而在一个人的道路上,遇见什么的人,有时候往往也会在无意中引导你前进的方向。亦如,在一个村庄遇到疙瘩和尚的阿席达卡,被他引导去往命运之地——山兽神之森。那里有真相,有战争,有温情,有守护,也有预料之外的一见钟情。
而与此同时,我们会被作品想要表述的“生存的意义”所触及,继而反思。若是没有征战,也就不会有邪魔神袭击阿席达卡的村庄,也就不会死去如此众多的自然万物与山精神明,若是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便也就不会有无谓的死亡。就像影片中说道的那样:战争使人们一个个倒下,死于疾病与饥饿。人间充满了怨恨的亡灵,要说邪魔的话,这世界原本便是邪魔。
可,不管生活在这世界上如何的不幸,我们也总还是想要,活下去。因为,只要还活着,一切就都还没有画上句点。亦如,影片中炼铁厂中身中诅咒,满身缠满绷带的长老说过的那样:活着满布痛苦与艰难,诅咒世界,诅咒人类,即便如此还是想活着,请原谅愚蠢的我。
我们还活着,不管世间荒芜苍凉,总还是拥有希望。
即便我们不再对天地自然万物抱有敬畏之心,但只要能坦诚的去对待,依然不会太坏。就像阿席达卡和幽灵公主珊最后合力将首级还给山兽神那样,即便山兽神已然死去,但作为生命之神,在最后的时刻,它依然将所有的生机归还于天地。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即便我们对自然的掠夺已经远远超出了给予,但它依然对人们拥怀宽容。
宫老的作品,貌似都不会走向一个最坏的结局,即便很多时候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皆大欢喜,但却依然让人感觉温暖。
阿席达卡,最终没能和幽灵公主——珊,在一起。
珊说:我喜欢阿席达卡,但我还是不能原谅人类。
尽管不能接受,但阿席达卡最终决定留在即将重建的村镇,因为这里是距离山神兽之森最近的地方,以后他可以经常骑着羚羊亚克力去找她。
就算我不能拥抱你,也请,让我站在离你最近的距离……
那样,我随时都可以见到你……
也许阿席达卡对删的守护,至死方休吧。
就像他最后对珊说的那样:“我们要一起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