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物,大学问

        这几天在听资深美食专家傅骏(外号"傅师傅")的一个课程,感觉耳目一新。特别是对傅师傅的美食理念,深以为然。比如,傅师傅认为,"优质食材是美食的基础。原料不好的菜肴,都不能称为美食。"还比如,傅师傅觉得,研究美食,有一个问题,无论如何绕不过去,这就是:“优质的食材”如何变成“美妙的食物”?由此他推出自己的美食观:"以“食材”为预设不变的原点,形成三条推论:保留与还原;搭配与平衡;提升与优化。这三条推论,其实也就是食材变食物的三种方法。

        傅师傅的这个美食观,其实和多年来我脑海中翻腾的观念不谋而合,只是人家能总结出来,我不过稀里糊涂在用而已。本人对食物的看法,主要受到奶奶的影响。老人家出身富裕家庭,享过小福也吃过大苦,却是货真价实用羸弱之躯打败命运的人。老太太活到86岁,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厨房,一直信奉"慢功出细活",不仅仅喂饱了十几口子人,还能照顾到每个人的喜好。记得小时候我不喜老姜,厌食肥肉,每次包饺子、煮馄饨,她都会细心地给我另做一份。奶奶特别擅长用身边随处可得的食材,创造出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老人家出生在民国,半生经历乱世,家里老宅曾被日本人征用,厨房变伙房;打土豪均贫富,厨房变大食堂;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厨房又变空房,可以说奶奶的主战场从来没有消停过,但留在我脑海里的,却只是热腾腾的厨房,和奶奶对食材点石成金的智慧。

        食材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祖宗们长期以来精挑细选的结果,各种食材之间其实没有高下好坏之分,只是每个人偏好不同而已。其实,每个人最大的饮食偏好来自家乡和家庭,日积月累便成了饮食习惯。虽说不同食材之间并无高下之分,但食材本身有优劣,食材变食品的手法亦有不同。同时,由于饮食偏好有差异,造就的饮食习惯还是有好坏之分的。比如有人口味重,有人偏清淡;有人喜中餐,有人爱西餐,有人信奉素食,有人无肉不欢,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从健康、营养和美味三个角度综合来看,饮食习惯高下立现,而食物被赋予的意义也会被重新审视。

        回到傅师傅的美食观,其实人家是重新梳理了"健康、营养和美味"的关系,让三者相包互容,共同作用于一个人的"肉与灵"。

        傅师傅说的"保留和还原",其实把食材质量和品质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是美食的原点。他特别强调食材,主要理由有三条:首先,大多数人主要在自己家里吃饭,家常菜只要食材好,烹饪其实很简单。懂得什么是好食材,就能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幸福。其次,是健康问题,很多现代疾病跟饮食习惯有关,食品安全也让人担忧。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应该尽量多吃优质、天然的食材。最后,全球化背景下,可供人们选择的食材很多,这是时代的红利,我们不应该错过。作为一个专业美食工作者,傅师傅的理念是,优质食材是美食的基础。原料不好的菜肴,都不能称为美食。所谓的美食,最根本的是保留食材天然属性,还原食物作为身体发动机的根本功能。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达到的境界,也是美食家和吃货的起点。可惜,这也是人们容易"入坑"的地方,在各种所谓"美食"的狂轰滥炸下,一个人是不是能够把住"入口观",只吃最优质、最天然的食材,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关于"食为天"的首要事情。

      傅师傅说的"搭配与平衡",是指各种食材,本来有各自独特的味道、质感和香气。如果遇到彼此搭配得好,就会创造新的奇迹,这不仅是一个厨子的基本功,也是考察普通人营养知识的试金石。一个人的胃口毕竟有限,如果吃进去太多垃圾食品,就吃不进足够的健康食品,也就同时挡住了成为"健康人"的路。所以从营养学的角度,不管小时候的饮食偏好如何,也不算有多少流行的营养主张,均衡健康的饮食理念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遵从"饮食金字塔"是对的,单纯靠节食来减肥是不对的;吃好是必要的,但吃对更重要。这些观念都应该是童子功,可惜很多人错过了这一课,想吃啥吃啥,爱吃啥吃啥,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其实,更靠谱更健康的做法是:啥有利于营养均衡吃啥,吃啥对健康好吃啥,然后考虑美味问题,这就考验对食材"搭配与平衡"的功底了。

    傅师傅说的"提升与优化",是指有一大类食物,通过人为技术,食材的风味得到优化与提升,比它原来好出很多倍。傅师傅把"金华火腿、蓝纹奶酪和台湾乌鱼子"作为例子,我理解这是吃货的进阶。作为普通人来讲,可以作为一个滋养"灵"的调剂,但不必太过于执着。毕竟这个层面考验的是一个人对美食的经历和悟性,如果修炼不到家,一不小心就容易交智商税,太不划算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