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原诗: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芙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楼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鉴赏: 这是一首典型的闺中少女伤春怨词。写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原是那颦儿(林黛玉)在即景生情、借物喻人、骂那呆雁(贾宝玉)。那颦儿也并非特别喜欢骂人的。你道那颦儿为何如此悲伤,作此哀词来指桑骂槐。原来在吟此诗的头一天宝玉因昏昏嗜睡被袭人拉起,袭人怂恿他去外面走走。宝玉东游西荡不觉就到了潇湘馆,于是信步入内找黛玉。黛玉睡觉刚醒,宝玉见她星眼微饧、香腮带赤,甚是妩媚动人。便有些心猿意马,故意叫紫娟倒茶。黛玉叫紫娟不用理他,先帮自己舀水。紫娟说宝玉是客人理应先倒茶。宝玉心中得意,顺口诌了一句“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不料黛玉听了竟不依,哭闹起来,说有事没事把她当作爷们的玩笑儿了。其实此时那颦儿实未动怒,只是女儿家故作娇嗔之态罢了。但那呆雁被唬得云里雾里并不明白而已。此时袭人赶来说老爷要找宝玉,吓得宝玉急忙前去。却又并非他父亲找他,原来那薜蟠过生日想把宝玉弄出来陪客给自己长脸,苦无良策。大家知道,那宝玉是笼中的金丝雀,珍贵着呢,出个门是要三审五批的。薜蟠无计可施,于是就行贿宝玉的书童焙茗,假说老爷有请,把宝玉骗去喝了一天的酒到晚才回来。
黛玉听说宝玉被贾政叫去一整天才回,心中担心他,于是傍晚时分过来看望。到沁芳桥时,看到宝钗也进了宝玉的门。因桥下色彩斑斓的水禽在夕阳的映照下那景色甚是优美动人,心旷神怡之际就观赏了许久。等她到怡红院时,夜幕已降临。叫门却不开,谁知那宝玉的丫头晴雯、碧痕二人拌嘴之后正怄气。前面宝钗叫门也听了晴雯几句没好话,宝钗只当没听见。听得又有人叫门,晴雯更加不耐烦。黛玉大声说是她,那晴雯偏偏没有听出是黛玉。大声对着门口吼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呢!”黛玉听得气呆了,从没有人对她如此说话。况且晴雯说是宝玉说的。黛玉想进又不能,想回多少又不甘心。偏偏此时那屋里又传出宝玉和宝钗说话的笑声。黛玉本来心性多愁善感,心胸褊狭。这时又想到父母双亡、自己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依栖在此。别人且不管他,岂知宝玉尚且如此,心中酸楚、凄苦,不由得泪如雨下。在那苍苔露冷、花径风寒之处哭了大半夜。目睹宝钗兴致勃勃而回。自此肚中装满一腔怨水。第二天祭花神时,落花满地,柳丝飞舞。那黛玉冰雪聪明、才华横溢、又因心中有积怨,触景生情成就了这首凄凉的葬花吟。
赏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那枯萎凋谢的花儿,飞呀满天飞,红色娇媚的年华一去再也不复返,可是又有谁怜悯呢?风卷着蛛丝夹着系带飘向那春天的水榭,落下的柳枝伴着灰尘向闺门绣帘迎面扑来。闺中的女儿痛惜那即将逝去的春天,一肚子的愁闷情绪无处诉说。手拿花锄走出绣帘外,因不忍心再去践踏那已经香消玉殒的落花,一去几度回头。
真个是“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前面一段主要描写了一个东风呼啸,百花摧残的肃杀、凄凉的暮春景象,为下文做出铺垫。
(柳丝榆芙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那柳丝、榆钱、芙蓉摆出一幅自我陶醉、芬芳甜美的样子,并不理会桃花、李花飘飞到哪儿去了。桃花、李花虽然飞走了,但它明年可以再发芽。可是明年闺中知道还有谁存在呢?雌燕在三月里一片痴情地理好了香巢,那梁间无情的雄燕却不来相依。明年虽然有芬芳的花草可以啄食,可是你哪里知道明年人去楼空,梁上也空,连那香巢也已倾翻,不复存在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这一段是明显的借物喻人,表达闺女单相思的彷徨、凄凉、无奈之情。那梁间燕子就是宝玉。只是那呆雁头上压着封建孝道、儒家礼教、尘俗道德三重大山,他无力推翻才是真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一年三百六十日啊,那柔弱的花儿却要承受风刀霜剑的日日折磨。明媚鲜妍的时候又能有几天呢?一朝水流花谢就再也找不到 。妖艳的花开的时候容易看见,一旦落了却难寻找,这可愁坏了石阶前的葬花人。手里握着花锄只有偷偷的洒泪,眼泪却把那树枝弄得血迹斑斑。那杜鹃在黄昏的时候终于停止了哀鸣,葬花人荷锄无奈掩房门。
这里“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借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因舜亡故,在湘江边哭祭,眼泪把竹子撒得血痕斑斑,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花竹品种。还有这个杜鹃也叫杜宇,传说杜宇是蜀国国君,因他手下宰相治水有功且功高盖主,于是杜宇将皇位让于宰相。他本人遁入山林隐居,后来化为杜鹃,因其叫声凄切,常用来形容悲音。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一盏孤零零的残灯照着墙壁,东风夹着冷冰冰的雨水敲打着窗户,所有人都已安然进入梦乡,可是我的棉被为什么一点温度都没有呢?只怪你自己稀奇古怪的心事过于伤筋劳神了。一半是怜悯那即将黯然离去的春天,一半又是恼恨这春天为什么这么不如人意呢。若怜悯这春天呢,它就不知不觉的来了,若恼恨这春天呢,它又悄无声息地走了。来了却又默默无语,去了又是冷冷冰冰。昨晚庭子外面不知何处传来悲伤的歌声,谁知是鸟魂还是花魂在唱呢?不论是花魂还是鸟魂都是留不住的,鸟爱恋着花可是又不敢开口问花,花羞羞答答自然更是难以启口。
这里以景喻人、以物喻人,那春天、鸟魂、鸟都是暗指宝玉,花魂、花就是黛玉本人。这就是一个闺中女儿的暗恋心态的生动描写。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但愿你啊胁下生出一双翅膀来,随着那花儿飞到那天边的尽头。天边的尽头啊!哪里有那蓬莱仙境啊?不如象那花儿一样,用那锦囊装着它那妖艳的身躯,用那一堆干净的黄土埋了你女儿家的流风余韵。本来就是干净来的,还是干净地回去吧,不要掉到那渠沟里,滚了一身的臭污泥。
正所谓怨之深,恨之切。那黛玉和宝玉两人都是痴情种,稍有不如意,都是往死里诅咒自己。“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请问伊人要戚戚于怀到几时?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我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正是红颜老死里。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收葬,还不知道我是身死何日呢?我今天来收葬你人们都笑我痴呆,可是谁能知道将来收葬我的是谁呢?且看那百花凋谢的春天渐渐消亡,那可不正是红颜渐渐老死的时候吗。一旦春天消亡,红颜老死,那花也凋谢了,人也消亡了,到那时候 谁又会知道谁呢?
评说:这首诗在写法上借景抒情是主题,当创造出一个凄凉、萧杀的环境之后,马上借袒铫挥,以物喻人、以景状人。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值得关注。在用词上并不刻意追求奢华、深奥,但却朗朗上口、真情实意、感人至深。难道作者写不出更玄机的语言吗?看看那〔芙蓉女儿诔〕就知道作者的水平了。这显然是作者细心所安排的。大家知道,那林黛玉才华横溢,这不过是她因胸有积郁、触景生情,顺口吟哦之词。那曹植尚且要走七步才能成诗呢,若黛玉再顺口吟出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那就抺杀了故事的可信度。宝玉写(芙蓉女儿诔)是有起稿的,而且是仿(离骚)而作。什么样性格的人口里说什么样话,什么样水平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这个安排非常重要。并不要一味地“阳春白雪”,有时“下里巴人”也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曹公的伟大之处是,他做到了后人对他的作品无懈可击。
黄毛小儿,信口雌黄。这是本人的粗浅见识,望各位老师、朋友们不吝赐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