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不须归

毛欢欢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曲叫《渔歌子》,又叫《渔夫》,“子”是“曲子”的简称。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单调二十七字,作者是唐朝诗人张志和。

第一次知道这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杏花春雨的江南,一男一女相随而行,一人行在江边,一人坐在船头,男的叫张翠山,女的叫殷素素。春雨霏霏,殷素素借伞给张翠山。伞里,殷素素用卫夫人簪花小楷的笔法写的就是这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而张翠山便是被这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戳中了心扉,或者说被殷素素给“撩”了个正中下怀。然后的然后,才有了冰火岛的奇缘和武当山的奇祸。

张志和,号玄真子,少年成名,16岁封官。然春风得意之际却遭到贬谪。后他索性寄情山水,扁舟垂钓,自谓烟波钓徒。这首《渔歌子》便是他在山水放达中写就。“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写物,“青箬笠,绿蓑衣”一句写人,“斜风细雨不须归”则是抒情写志的“诗眼”。全曲二十七个字,一曲写尽“山、水、花、鸟、鱼”,寓景于情,返璞归真,后代的文人骚客无不慨然。特别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更被赞为“风流千古”,大文豪苏轼更称之为“妙绝”。苏轼、黄庭坚、朱敦儒、徐俯等人更在这首《渔歌子》的基础上各自填写成了《浣溪沙》、《鹧鸪天》等词作,而“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更被无数的文人拿来借鉴和演绎。只是,后来的作品比之原作均逊色不少。比如苏轼的这首《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加了点句子,可反倒少了原作的精练和质朴,也缺了原作戛然而止的意犹未尽。

在过去的译文里,这首《渔歌子》总被解释成“作者悠然自得,连回家也忘了”这般的浅白。忘情山水,返璞归真应该是真的。但其实,哪可能有那么多纯粹的无忧无虑?颜真卿与张志和交好,据颜真卿称,张志和的钓竿上是没有鱼钩的。张志和要钓的哪里是鱼?!分明是心情,是在山水空濛中寻一份解脱。这心情三分潇洒,三分坦然,总还有三分寂寞和不甘。但毕竟,不管身处哪一个江湖,总免不了有些斜风细雨,为了些许风浪就回去,也是全然没必要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是今年的清明似乎难得的晴暖。想着这样的天气又有三天假期,不带孩子去踏青出游实在是有点可惜...
    海涛ht阅读 1,090评论 4 7
  • 唐代诗人张志和写过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今天早上陪...
    精进的医生阅读 591评论 12 2
  • 文/谢文娟 -1- 金庸笔下的痴男怨女,相遇的方式有千百种。这当中,最飘逸最浪漫的,莫过于这一对。 他的三师哥遭人...
    万里同风谢文娟阅读 2,251评论 4 12
  • 昨天一觉醒来,骤雨初歇,木叶满地,清风拂来,空气里仿佛还是雨的味道。眼前仿佛是斜风细雨里的青山浅溪。 下水道里...
    听水榭主人阅读 502评论 0 0
  • 喜欢雨,有雨的日子心是宁静、轻灵得,撑一把白色碎花伞,独自一人走在这活色生香的城市街道上,透过斜风细雨,观看雨中来...
    途径我的盛放阅读 650评论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