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挺喜欢阅读的,那个时候的课外书几乎为零,到现在都还记得二年级时第一次读《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时的欣喜。中学的时候,每个月都会省出钱买一本《中学时代》,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了很多学子为梦想奋斗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的鼓舞,坚定了我学习的信心,读书带给我的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
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多读书。老师应该树立“终身从教,就要终身受教”的思想。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思想匮乏、苍白的状态;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教师让自己优秀起来,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是读书。耐下心来,读一读那些名师的成长之路,这对自己而言,首要的不是寻求教育或者教学的技巧,而是寻求一份心灵的淘洗,精神上的追随。
只有读书,才能不用再谈“职业倦怠”,才能让自己心里充满阳光的同时把阳光散布到别人心里;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赋予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
养成每日读书的好习惯 ,这些方法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条,每日30分钟读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影响读书时间。
第二条,随身携带一本书,让书籍与钥匙、驾照、饭卡同在。
第三条,选好适宜读书处,创造一个安静的读书地方。
第四条,减少上网时间,靠近油墨香纸。
第五条,每天为你的孩子读上一段文字。
第六条,记录所读之书的名字和作者,写上几句感悟话语。
第七条,多逛打折书店,卖掉旧书,淘回所值的旧书。
第八条,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定为图书馆日,读上半天悠闲书。
第九条,寻找阅读有趣且耐读的书,手不释卷读三遍。
第十条,腰上一把椅、手上一杯茶,惬意款待读书时间。
第十一条,构建一个自我读书的博客,交流心得,广交书友。
第十二条,设置年读30本书的目标,管它是享受还是挣扎。
痛点一:你真的没时间吗?
我常常听人说,他想读一点书,苦于没有时间。我不太同情这种说法。不管他是多么忙,他总不至于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
——梁实秋
痛点二:可以看的书太多了,读啥?
有人读书,只要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以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得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
读书要分别书籍地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这个法子,只有多看书目,研究一点目录学。
——顾颉刚
痛点三:读书究竟可以“解”什么?
有的时候你有很多郁闷和生气,打开书看到有与你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或者古人甚至都提前把那种呐喊替你发泄出来,你就觉得挺解气的。
另外,还解决你的很多挣扎和困惑。翻开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答案,拥有了一种解决的方案,道路变得更加清晰了。
读书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有的时候还解闷。哪怕现在人们开玩笑连解手时,都需要有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累的书陪伴你度过人生中永远不会没有的那种时光。
一天总是琐碎的,但是累加在一起却可能会获取很多知识,因此,我觉得一个能提供这么多“解“的书,会帮助一个又一个人更好地走这样一条成长的道路。
——白岩松
痛点四:时间用来读书了,工作做不完?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偷懒。
忙得没有头绪时,我会随手翻开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我觉得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片刻的悠闲、陶然的幸福。并且,这样也算是读书了,不会有“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感觉。如此的“偷懒”,或许还能“偷巧”,获得某种启发和指引,有助于手头工作的完成。
我们老师在工作之余或工作之中,不妨也试着“偷懒”一下,说不定正是你的“偷懒”给学生带来了莫大的益处!
——华应龙
痛点五:只有安静的时候,才能看书?
有朋友说,安静的时候才看书。于我,看书才让我安静。所有喧嚣的时光,我都用读书自觉地度过,公交车上是这样,排队等候是这样。我看不见拥挤,听不到嘈杂,触摸不到浮华,不是我们在安静中读书,而是读书沉淀了我们时光中的杂质。
我要为我未来的岁月负责。当我觉得我必须活得像自己时,我就看书了。
读书,让我抵达心灵最纯净的向往。阅读,是一种很健康的邀请。
——肖培东
痛点六:读那么多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常有人问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一直无可奉告。有时被追问急了,就笼统地说:“为了让自己快乐啊,和打牌没什么两样的。”
有一天,我读到杨澜的话,豁然开朗,原来她已替我回答了,答得这么好:
有人会问,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王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