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看似是党员干部个人的行为表现,实则是党与人民群众情感联结的直接体现,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展开。深刻理解这一本质,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夯实执政根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刻在旗帜上。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战斗,用 “半条被子” 的温暖诠释了鱼水情深,这种优良作风让党凝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反观那些脱离群众的作风问题,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质上是忘记了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若任其蔓延,就会像无形的墙隔断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本质要求。
在现实层面,作风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根源都在于是否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有的干部调研走“经典路线”,看盆景不看实景;有的落实政策 “一刀切”,不顾群众实际需求,这些行为看似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是宗旨意识淡薄的体现。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正是在一桩桩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比如脱贫攻坚战中,无数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从住房、教育、医疗等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用 “钉钉子” 精神解决难题,才让近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充分证明,只有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群众往往从身边党员干部的言行来感知党的形象,一次推诿扯皮、一句冷硬态度,都可能消解群众的信任;而一次主动上门服务、一番耐心沟通解释,就能温暖群众的心。
当前,我们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更需要以作风建设为抓手,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这要求我们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的劲头改进作风,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其核心命题就是如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改进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让党的事业在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