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粉红色的花束缓缓移开,露出一张皱着眉的脸,镜头拉远,呈现一辆行驶中的汽车。车内的成年人呼唤着女孩的名字,「看,你的学校!」女孩起身扒着车窗,冲着外面吐舌头。从这里,我进入故事:这个叫千寻的小女孩,她不想搬家,不想离开原来的朋友,不想去一所陌生的学校。或者可以理解为:她不想生活有什么变化——未知的变化。
在经典剧作家指导书《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罗伯特•麦基将影片的故事结构分为三大类:经典设计、小情节和反情节。其中,「经典设计」穿越时间与空间,超越文化,是「世界电影的大菜和主食」。电影诞生以来,符合「经典设计」的故事吸引了数量众多的观众。
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构建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通过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里,到达一个表现绝对、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
假如跳开中间部分,直接来到影片结尾:一家人穿过去时的黑暗过道,清理车子上落叶与灰尘;坐回车里,发动、驶向新家。画外音传来,「新家,新学校,你害怕吗?」,千寻说:「我搞得定」。仅仅从开始和结尾的两段对白,也可推测,这是个成长故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经典设计」。「经典设计」的故事容易吸引观众,但却不是每部影片都能斩获奥斯卡小金人, 那么作为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动画片,《千与千寻》的故事,又蕴含了什么奥秘呢?
故事力学
麦基在《故事》里强调:故事是设计出来的。无独有偶,拉里•布鲁克斯(Larry Brooks)在著作《故事力学》中,也不断强调好故事的结构,遵循故事力学的原理。他认为所有的故事都可以分为四部分,包含三个关键转折点。按时间与事件顺序,依次是
第一部分-》第一情节点-》第二部分-》中间点-》第三部分-》第二情节点-》第四部分
从文本上,四个部分可简单粗暴地以篇幅长短均等划分。那么,连接四个部分的三个转折点,出现的位置分别是:1/4处、1/2处和3/4处。假如是影片,三个转折点,大约出现在整部影片时长的1/4、1/2和3/4处。实际设计故事时,也许不会,也不需要精准得如数学家,但你不能偏离过远。
第一部分包含悬念与预设,介绍故事背景、刻画人物、点明利害关系;而「第一情节点」是故事出现的第一个转折点,在这个时刻,故事的主人公成为真正的「明星」,一个惹上了麻烦了明星,一个开始了新旅程的明星——主人公真正成为主角。
从第二部分开始,主人公(主角)踏上一段旅程,开始真正的冒险。当主人公来到第二个转折点,被拉里称为「中间点」的部分,她/他将获得新的信息,进一步有所行动,进而确定故事未来的走向。等到了第三部分,主人公将成为积极主动的主角。
第三个转折点称为「第二情节点」。此处,将最后一次给故事注入新信息,赋予主人公所需要的一切,使其在故事结尾成为最主要的催化剂。到了第四部分,主人公成为故事发展的催化剂,引导故事走向结局。
不如就用这样的结构,来细细拆解《千与千寻》的故事罢。
第一部分
- 千寻与父母从城市搬家到乡村,千寻对搬家是排斥的
- 爸爸开车走上一条荒凉的路,预示未卜的旅程
- 来到山庙前,爸妈要探奇,而千寻拒绝
- 爸妈要先吃食物,而千寻又拒绝
在这部分,我们知道千寻一家在搬迁的路上,从抱怨收到的第一束花是送别之花,冲未来的学校吐舌头,观众更能明白:千寻对这个一切是不满又排斥的。而驶入未知的密林,她又出处显露出胆怯与担心。这层层铺垫,刻画出千寻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子,特别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未知)。
第一情节点
- 可能的第一情节点
- 千寻第一次遇到白龙(00:11:16)
- 千寻发现父母变成两头猪(00:12:02)
- 千寻受到惊吓而被发现,白龙指点她去寻找锅炉爷爷(00:20:28)
在寻找第一情节点时, 我曾遭遇了困难。上面的三点,看起来都像「第一情节点」。于是,拉回影片,查看这些画面出现的时刻。《千与千寻》总时长约120分钟,最后一个画面出现在20分钟28秒,最接近整部影片时长的1/4处。再细细琢磨下细节:白龙告诉千寻去寻找锅炉爷爷后,不得不回到浴室,千寻只能一个人去寻找锅炉爷爷,即开始独自一人的冒险。显然,它比另外两个更接近拉里•布鲁克斯所说的「第一情节点」。
第二部分与中间点
-
第二部分:
- 千寻找到锅炉爷爷请求一份工作
- 锅炉爷爷让小玲带千寻去寻找汤婆婆,求婆婆签约
-
中间点:
- 千寻与汤婆婆签约,获得工作,并失去自己的名字
上面是第一次分析时的答案,而回拉影片确认时刻时,注意到从00:47:10到00:50:32(大约是影片的中间位置),千寻和小白第三次碰面了(第一次是提醒千寻尽快离开,第二次是在第一情节点处)。白龙带千寻去看父母,并交还给她原来的衣服。他们之间的对白,暗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千寻看到衣服:「啊,我以为已经丢了」
白龙:「等你回去的时候,用的上」
千寻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被迫」冒险,内心充满了委屈与不安。吃下白龙的魔法饭团,压抑已久的情绪,汹涌而出:大颗大颗、比例夸张的的泪珠顺着脸颊滴落,而后千寻放声大哭。这一小段,是非常棒的细节表现。再后,两人分离,千寻回到浴池工作,白龙也去执行汤婆婆的邪恶任务。到这里,角色身份已经非常清楚:白龙是千寻的导师,他每次出现,都为千寻带来了讯息、希望与力量,而每次他又都会离去,留下千寻自己解决问题。这次碰面,理应归为「第二情节点」。千寻失去名字,仍属于故事的第二部分。于是更正如下:
-
第二部分:
- 千寻找到锅炉爷爷请求一份工作
- 锅炉爷爷让小玲带千寻去寻找汤婆婆,求婆婆签约
- 千寻获得工作契约,并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
中间点:
- 白龙带千寻去看变成猪的父母,告诉她记住自己的名字,才能回到原来的世界。
其他部分
接下来的部分,就容易划分多了。千寻接受了现状,努力工作,获得了客人的认可。不断增长的信心与善良的本性,让她愿意主动去寻找钱婆婆。而在带离「无脸男」的情节处,我们已经毫不怀疑,是她在引导故事的走向,走向一个光明而美好的结局。列举如下:
第三部分:千寻为受污染的河神洗浴,获得河神赠送的「药丸」
第二情节点:归来的白龙身受重伤,为救白龙,千寻决定去寻找钱婆婆(01:29:09)
第四部分:千寻将无脸男带离浴池,并一起踏上寻找钱婆婆的旅程,最终千寻帮白龙找回名字,救回父母,回到原来的世界,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结语
在《故事力学》中还发现了有趣的点,拉里提到各个部分的次数:第一部分54次,第一情节点110次,第二部分36次,中间点30次,第三部分23次,第二情节点15次,第四部分9次。从数量上看,「第一情节点」是排第一位的,作者的意思也非常明显:「第一情节点」很重要。我想,那就是最关键的那个分水岭——观众是否能在此刻被吊起胃口,将自己完全代入主角所在的世界,陪伴其走完一段完整的故事旅程,浑然不知地在黑漆漆的影院呆上两个小时;也是阅读小说时,我们放下束之高阁,还是手不释卷,熬夜也要读完的决定时刻。还记得《千与千寻》这个时刻是怎么到来的吗?惊到千寻的丑陋青蛙,吵吵嚷嚷的「有人类!有人类!」,将白先生带离千寻的急促呼唤声,在我们的内心,一点一滴地敲打;它又像鬼魅,潜藏在屏幕背后,猛然伸手,就将我们的心灵捉至剧中。小白走了,我们只好跟紧千寻,踏上征程。
当然,除却故事,这部影片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比如宫崎骏电影中常常出现的环保母题。在某次采访中,宫崎骏老先生曾表示:
千寻与小白的「爱」是一种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给予彼此鼓励坚强活下去勇气的朋友的感情,也代表了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在故事的中段,我们十分确定:白龙是千寻的导师,一直在帮助千寻。而在千寻转向主动成长之后,她也帮白龙找回自己的名字。故事设计与「人与自然关系」隐喻如何巧妙结合,或许值得另开一篇再仔细说道说道。
后记
这篇影评从构思到完成,花了近三周。从最初想写两个电影的故事对比,再到聚焦在分析单部影片的故事。卡住之后,又不断回翻过去并没有细细密密阅读的书。认知写作课后,快写慢改的习惯始终没有养成。喜欢发朋友圈的习惯,似乎成为一道「不能成文」的魔咒。写,终究是欠缺的。可是不写,你永远没法看见——过去由那纸张摞起的、现在由那字节累积的生命厚度。
参考资料
- 电影《千与千寻》
- 拉里•布鲁克斯. 故事力学. Translated by 陶娟. 创意写作书系 ISBN: 97873002233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93201/#.
- 周铁东, trans. 故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17137/.
- “赈早见琥珀主_百度百科.” Accessed August 26, 201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88%E6%97%A9%E8%A7%81%E7%90%A5%E7%8F%80%E4%B8%BB/3302924?fromtitle=%E7%90%A5%E7%8F%80%E5%B7%9D&fromid=70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