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人善,即思齐』。所以我们看到善的事情,要主动去学习,甚至于主动去帮忙。那什么是善?也需要我们去判断。诸位朋友,什么才算是善?利益他人,这个很好的答案。我们人常常也要有一个善的准则,你才好判断。我们这几天学习也有一个善的标准,叫《弟子规》,就是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你都可以体会得到都不离《弟子规》的教诲。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对于善的判断讲解得非常的透彻,我们有时间可以好好看这本书。其中就有提到,打人、骂人是不是善?不一定。对!所以我们要从根本去看。这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端有曲,太多了。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态度要主动,不能等别人讲。所以我们回去也有作业,好好把《了凡四训》这本书的道理好好研读,对你有莫大的帮助,对你的家庭绝对有莫大的帮助。
我常常做一个比喻,我说人生就像一盘棋,而这一盘棋如何走得好的规则,就是这一本《了凡四训》。如何立命,如何「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方法、理论还有表演,因为里面也有很多事例表演统统在其中。所以当你真正了解规矩,纵使你现在这一盘棋并不是很好走,相信你往后的生命也会把它走得有声有色,这才是人生的智慧跟功夫。人生不要祈求有一盘好棋让你下,往往好棋都会让一个人开始安逸,开始放纵。所以人生盖棺论定是要看你的棋艺,看你人生的智慧。
所以就有提到真假,有人去问智者:打人骂人是恶?智者就说:不见得。接着又问他:那对人很恭敬、很有礼貌是善?智者也说:那也不一定。所以这些人也被智者的话搞糊涂了。也很好,这些人还懂得谦卑请教智者,智者就说:假如他打人、骂人是因为要唤醒那个人,一巴掌要把他打醒,这个存心是善的,利益他人,所以也是善。所以诸位朋友,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假如不能也不要打,那会结怨。所以学问还是要学得灵活,要伺机而动,不然可能我们学了一、二个月,可能会有很多障碍,会说孔夫子说的话不准,蔡老师说的话也不准。
我就曾经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刚好他情绪很不好,遇到很多事非常不顺。因为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用心的行善,结果命运还出现很多的瓶颈。那一天我跟他谈话的过程,他足足怨天尤人、抱怨了也有个把小时。等他都讲完了,我也怎么样?重重的回敬他,所以就他很多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求,这个心已经怎么样?不纯了,所得的福分也都相当有限。然后也进一步引导他,这一些结果也都是你有很多之前错误的因,它只是现在慢慢都呈现出来而已。结果,我可能也跟他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头都低低的。
后来他回去,隔天早上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接起来之后,我这个朋友就说,他说他活了三十多年,昨天接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在电话那头觉得非常愧疚。昨天人家生日,我还痛痛的骂了他一顿,很过意不去。当我的朋友感谢我的时候,我确确实实对他生起很高的敬意,不简单!面对这么严厉的批评,他可以当下好好在反省自己。相信有这个态度,人生不怕,从逆转顺绝对可以办得到。所以我这个朋友后来也很多的考试都顺利考上,现在也在学校里面教书,也教得非常之好。而且他还把在补习班里面读书的很多经验,都到补习班去跟后面好几届的朋友(这一些学弟妹)都跟他们做经验交流。而因为他都是对众人付出,所以福报现前的特别得快。所以这是你要确定这一巴掌打下去会醒。所以我是很理解到他很信任我,他确定我绝对不会害他,也绝对是为他着想。那假如打下去不能醒,可能就会结冤仇,我们常常去拿捏这个分寸。
提到对人很有礼貌、很恭敬是善,智者就说:假如他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都为了自己的私欲,那对人的礼敬也是虚伪的,所以也不是善。从智者的教诲,我们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从哪里判断?从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一念利益众人,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的,都要从他的存心去判断。
第二个我们可以从「是」跟「非」去判断。古代在孔子时代,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子贡因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它的国家去做生意。鲁国刚好有一个法律规定,就是只要你在其它的国家,发现我们鲁国人被卖到其它国家当奴隶,这个时候你可以花钱把我们的同胞赎回来,国家再以同样的赎金还给你。这个规定好不好?相当之好,带动人民要爱护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贡刚好就赎了人回来,后来官府要给他钱,因为他太有钱了,他说:不要了。他就没拿。结果这个消息传出去,所有的人民一听到说:子贡好清高!你看连钱都不收。
但是同样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样做不恰当。怎么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样?夫子就分析给子贡听,我们现在鲁国人,穷人占大部分,有钱人占很极少数。假如你今天赎人不拿钱,那其它很穷的人到了其它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他又想到说人家子贡都不拿钱,那我赎回去拿钱好像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钱,我可能生活都堪忧。所以他救人的时候就会有顾虑、会有迟疑。假如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因为迟疑没有赎人,那一个人的背后可能又是一个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为一个人没赎回来,那我们就有过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么做会有流弊问题。这个流弊就是往后会有不好的影响,可能就有人因为这样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刚好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义,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差点就灭顶了,所以非常感谢子路,高兴得把他的牛就牵给子路,说:这个牛送给你。子路也很欢喜就把牛牵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觉得子贡不受赎金是优,子路做了好事还牵着牛走,好像比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因为他们都会体会到善有善报。所以圣人他都会从大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在一个点上而已。所以是善还是非善,我们还要考虑到往后的影响性。所以当场好像是好的,但是往后的害处很多,这种事也不能做;当场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往后会利益相当多人,这种事要做。这是从流弊问题来考虑到善。
有偏有正。在他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宰相叫吕文懿公,那时候当了宰相,然后辞官回乡,所以在整个国家的名声也是非常非常的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刚好在他回乡的路途,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间,他的这些随从就马上要去把这个喝醉酒的人把他赶到路旁去。吕文懿公因为存心仁厚,所以想说:我们就绕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见识。结果后来过没有多久,听到了一个讯息,就是这一个挡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汉被判了死刑。当吕文懿公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想起当初把路都让给他是错的。因为这个人明明知道宰相来了,他连宰相都敢挡,胆子大不大?大!之后宰相还绕路走,那看到人他会怎么讲?你看连宰相都要让我三分。那他就会肆无忌惮,愈来愈嚣张,所以之后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吕文懿公才警觉到,当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给他处罚处罚,可能他会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于会犯下这么大的错。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为姑息了这一个醉汉,所以结果反而不好,这种情况叫正中偏。
另外刚好有一次干旱,整个地区都缺米粮,很多的人民就开始擅自抢这些员外的食物。这员外去报告官府,结果官府也没管。这个员外很怕他的米粮被抢光了,所以马上把他家里面这些仆人组织起来,拿着棍子开始去处罚这一些抢劫的人。所以这些抢劫的人就有所畏惧,后来就没有再作乱。所以当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粮,之后却让这些乱民不敢造次。所以这个叫偏中正。心里确实不是为了社会大众,但是后来却影响了社会大众,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善也是有半有满,这个半、满我们之前课程也有提过,一个女士捐了两文钱,结果住持亲自帮她忏悔。后来她入宫富贵,拿了几千两来,结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帮她回向。因为这两文钱是全心全意,这是满善;后面只是把她富贵当中的一点拿来捐,而且心已经不如第一次那样的恭恭敬敬,所以这是半善。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报导,一对农夫老夫妇把他一生的积蓄统统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投入救人的行列当中。所以这一对老夫妇他是做到了满善,全心全意。
善也有大有小。卫仲达有一次刚好在睡觉的时候,被这些阴司把他带到阎罗王那里去,结果这个阎罗王就说:来,把他的善跟恶的记录搬出来,搬出来秤一秤,看哪里重,哪里轻。结果当把卫仲达的恶都拿出来的时候,几乎可以把一间房子都占满;而那个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样小小的。所以卫仲达一看很惊讶,他就跟阎罗王说:我才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他自己也很惊讶。阎罗王就跟他讲:只要你起心动念是恶是不善,阴间都有记录起来。所以纵使没做,但是你的念头里面常常有恶念,所以才会这么多。相信卫仲达一听完,往后对自己的念头会多加谨慎。
结果把它放上去一秤,那一小小的善录反而比这么多的恶还要重。所以卫仲达自己也很惊讶,就说:那一串到底是什么?后来就把它打开来看,原来那时候朝廷大兴土木,当国君大兴土木,那人民就要怎么样?就很辛苦,一定会劳民伤财,会让很多家庭都会搞得妻离子散都有,因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家庭也会很难维持。结果卫仲达听完以后就说了:我建议的这件事,皇上并没有接纳,那怎么也算是善?那接着阎罗王就跟他说:你这一念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着想,所以这个善非常的大。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当我们了解到如何去判断善,那也才能够「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也把善归纳成十件事:第一件事「爱敬存心」。这一个爱敬存心应该怎么样去落实?爱敬存心先爱谁?先敬谁?所以你看《弟子规》就可以做到爱敬存心。第二个「敬重尊长」,在家尊敬父母,在公司尊敬上司。比方说我们在学校也应该尊敬校长,尊敬教育官员。那我们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领导人,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这样也是不敬。所以这是敬重尊长。再来「与人为善」。其实这样的事我们随手可做,比方说刚好你在学生的校门口,看到一个家长在那里捡垃圾,我们也可以马上跟他一起做。这是与人为善。
「劝人为善」。怎么劝?我在大学时候曾经听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这个话是说到「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会看你做什么」。因为成人比较固执,你用讲的不见得讲得动,他要眼见为凭,不然你只用讲的,他说:你跟我也差不多,你也没资格讲我。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劝,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所以在三国时候有一个名臣叫管宁,这管宁在他治理的地区他也管理得很好。当他在路上看到一些,比方说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里面给人家破坏、乱踩,被他看到了,他马上去把这一头牛牵过来,然后在树荫下等,等着这个牛的主人过来。那等牛的主人过来,一看到长官在这里,然后又看到自己的牛干了坏事,都会怎么样?相当惭愧。所以管宁有没有骂他一句?有没有?没有!但是相信这个主人会无地自容,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时候他的人民也因为常常去打水,因为只有那一口井就会发生争吵、发生争夺。结果管宁也没有去教训他们,自己去买了很多的桶子,然后很早就去打水,打好了都放在那里。结果这些人民本来要抢着去打水,一看长官都已经帮他们打好了,马上心生惭愧。所以这都是以身去劝告,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所以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
总结:
1.真假善:以存心判断,利益他人(如打人唤醒)为真善,私欲驱动(如礼敬求升官)为假善。
2.是非善:看流弊影响,子贡赎人不受金致他人迟疑(非善),子路受牛激励救人(是善)。
3.偏正善:吕文懿公姑息醉汉致其犯死罪(正中偏),员外护粮止乱(偏中正)。
4.半满善:全心付出(农夫捐救护车)为满善,非全心(富贵后捐钱)为半善。
5.大小善:以心念论,卫仲达为万民止大兴土木的善念,重于满屋恶念。
6.《了凡四训》善:含爱敬存心、敬重尊长、与人为善、劝人为善(重以身感化)等。
文章来源:知因知果过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