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这本书是慕名而读的,作为一本畅销书,刚读完时,我不是很理解豆瓣8.8分由来。在我的个人认知里,能达到8.5以上的书,都应该具备现实意义的,而不应该仅仅是一本畅销的故事书。就像是诺贝尔文学奖一样,被授予者一定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备现实意义的,而不应该是畅销书作者。
这是我对书籍评分的一种偏执,所以我试图以这种偏执去寻找答案。
在我数次阅读豆瓣书评以及与别人讨论的情况下,我将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斯通纳身上,所有的探寻都汇集成了一个问题:斯通纳为什么会成为斯通纳?或者说书中缺少哪个人,斯通纳便不再是斯通纳了。
在斯通纳的一生中,影响极为深刻的有几个人:他的父母、阿切尔·斯隆、戴夫·马斯特思。这几个人在书中出现的都很少,但每次的出现都伴随着斯通纳的思想变化。
书中对于斯通纳大学之前的生活并不多,所以他的父母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是从这为数不多的描写中,大概可以将他的父母归结为老实巴交、逃避冲突的一类人。他的父亲觉着斯通纳去学农学对于种地生活会有改善就想把他送去大学,但是在斯通纳决定学文学时,也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情感,比如说愤怒、失望等,仅仅是放弃了儿子这个未来的帮手,雇佣了一个黑人。
这一点斯通纳也是极为相像,在斯通纳人生中,每每遇到困难(比如爱情失败、事业受挫),总是像他的父亲一样,直接放弃争取,转而去寻找他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所以斯通纳自己在人生结束时,没有什么遗憾,但是作为读者来讲,整本书读起来会比较压抑。
阿切尔·斯隆是对斯通纳进入大学以后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正是因为斯隆的引导,斯通纳才走上了教学的这条路,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也给了他勇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做一名教师还能干什么。
斯隆是一个在教育上的理想主义者,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他厌恶战争,更加讨厌学者参与战争。“不能请学者去毁灭他拿出生命去建构的东西”是他对于大学这个象牙塔的坚守。但是当战争爆发时,大学里老师、学生对于战争的狂热,对于斯隆来讲是一种背叛。所以他快速衰老下去,最终在愤怒和绝望中死去。而大学里学生、老师的表现,更加印证了他的结论:“如果一个民族战争频仍,很快,剩下的就都是残暴者以及动物”,因为“教职员工和行政部门对学生中的过激表现和不起眼的暴力行为都视而不见”。
斯隆的理想主义,对于斯通纳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与劳曼克思的冲突点--阻止沃尔克进入学校,很难说不是受斯隆的影响。“轻易地放他走进教室吗,那会是场灾难。”这也成了斯通纳对于自己热爱的大学教育的坚守。假如说,没有这种坚守,当时迫于压力给了沃尔克通过,那么他就不会与劳曼克思产生冲突,那一切苦难可能就不会有了。
马斯特思就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配角,出场次数少的可怜,而且早早的在战争中死去。但他对于斯通纳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他的战死一定程度上让斯通纳更偏向了斯隆的理想;其次,“马斯特思的死对于他造成的震撼比他自己想象中要大的多”,这促使他开始对死亡的思考,而对死亡的思考,往往只有接近死亡的人才会有的,那是一种极致的“人生通透”,是看透一切的自我坚定。
斯通纳在死亡之前回想自己的一生时,他得出了一个完美的结论:“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人活一世,又有几个人能在最后敢说出这句话呢?这或许就是斯通纳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吧。
自始至终,他都是那个斯通纳,从来没变过。
附一:人物关系图
附二:摘抄
1、“是因为爱,斯通纳先生,”斯隆兴奋地说,“你热爱。事情就这么简单。”
2、斯通纳还是经常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纳闷。虽然大家处得相当不错,可并没有成为亲密朋友;他们并不吐露心声,也很少在每周聚会之外见到对方。
3、她是独生女,人生最初的状态就是孤单。
4、在收拾这间屋子,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时,斯通纳意识到,很多年来,连自己都不知道,他曾有过一份憧憬,这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其实他打算塑造的是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本来的木质,最终呈现出花纹和质地华丽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
5、这种爱,他曾经深藏不露,好像那是非法和危险的,现在开始表现这种爱了,起先还是试探性的,接着大胆勇敢,最后就完全是自豪地表现了。
6、“这不是原则问题,”斯通纳说,“是沃尔克。轻易地放他走进教室吗,那会是场灾难。”
7、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就像不真实的,就像……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他阻止在外。
8、在他这个年纪,有时难免会经常想到,并且日渐强烈,想到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简单得他都没有办法去面对。他发现自己有些迷茫,怀疑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是否曾经有过生活。
9、最后他又想到,几乎是决定性的领悟到,自己从未怀着任何亲密或者信任感,乃至人类托付的温暖去了解过另一个人。
10、但是,威廉·斯通纳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方式,没几个年轻同事能理解。在他内心深处,在他记忆深处,是对困苦、饥饿、忍耐和痛苦的洞悉。虽然他很少想起早年在布恩维尔农场的经历,但经常会隐隐约约想到自己的血缘传承。这是祖辈给予的传承,他们过着卑贱、辛苦、坚忍的生活,他们共同的道德信仰就是把自己的脸交给一个严苛不公的世界,那一张张脸毫无表情,生硬又荒凉。
虽然他回顾这些时明显无动于衷,但对自己生活的时代仍然有着清醒的认知。那十年间,从很多人脸上都可以看到那种永恒的冷漠与荒凉,好像在凝视一道深渊,对斯通纳来说,那副表情就像他行走其中的空气一样熟悉,他仿佛看见了从孩提时就熟悉的那种无所不在的绝望的信号。他看到,好人慢堕入绝望的颓败中,当他们对体面生活的憧憬崩溃时,整个人也会随之崩溃。他看着他们漫无目标地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片般空洞;他看到他们向别人家的后门走去,带着走向刑场的人才有的那种苦涩的自豪,讨要能让他们继续乞讨所需要的面包。他见识过好多人,曾经昂首阔步,有着良好的身份感,因为自己作为在某种意义上不会倒闭的某个机构的终身雇员享受着那点可怜的安全,他们看他时嫉妒和痛恨兼而有之。
11、斯通纳知道--而且他认为很早就知道--女儿是那种极其稀有而且永远那么漂亮可爱的人,这种人的品德质地是那么精致,必须认真滋养和关心,这样才能完整无缺。由于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它只好寄离在一个不可能是自己家园的地方。渴望温柔和宁静,它却只好以冷漠、麻木和喧闹为食粮。这种天性,即使在陌生和充满敌意、不得已要生存的地方,也没有蛮力击退与之作对的残暴势力,只能退缩到一个静谧之地,那么荒凉、狭小而柔静。
12、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要去了解另一个人。
13、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他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