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在生理上,大脑中主管情绪的边缘系统,发育程度快于主管理性的前额叶。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又大又快。往往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事情,青春期的孩子会立刻有情绪。如果不了解这个特点,就很容易将孩子的情绪解读为小题大做,对大人不尊重。引发许多冲突,不仅破坏亲子关系,更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上,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他们不再是孩子,不得不离开儿童的位置,成长为一个大人。然而,他们不能很快发展出成人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他们处在一个无法后退,但又暂时无法到达的尴尬位置。从表象来看,青春期的孩子想离开父母,变得独立,其实,遇到问题时,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
最近,我切身体验了青春期女儿情绪的多变和混乱。
1.事件背景
在学校的一次演出后,有一个高年级的男同学希望我女儿演奏一首曲子,她拒绝了。我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拒绝的感受不太好,这个男生“恼羞成怒”就踩了女儿的琴盒子。这把琴的来历,是女儿的老师将他使用了二十多年的琴转让给女儿,颇有点“传衣钵”的感觉,也像是老师对女儿的肯定。自从拿到琴后,喜欢音乐的女儿就特别开心和爱护。男同学的行为让女儿非常生气,回家说了好久,从此就讨厌他了。
每周一早上,学校为学音乐的同学提供了一小段时间的演出机会,女儿报名参加了一次。为此,她的老师精心挑选了《辛德勒的名单》,女儿认真地准备,为了加强对曲子的理解,她还特地看了电影。演出结束后,在老师和同学中造成了轰动,女儿说她因此成了学校的“名人”,学校乐团的老师也一再邀请她参加乐团。在女儿看来,这位老师排练效率比较低,她找借口拒绝了。
2.艰难的自我清晰
最近,学校即将举办校庆演出,音乐老师再次邀请她参加,并且,她是这次演出中唯一的一个独奏。女儿感觉得到了很大的重视,答应参加。参加的另一个原因,是10月份,老师要带她参加一个商业演出。因此,参加校庆演出是一次提前锻炼的机会。然而,之前讨厌的男同学也参加演出,女儿就经常担心自己的琴会被故意破坏。为此,女儿一直烦恼纠结,她想让老师将男同学“踢出”演出,又知不可能。和我们谈了好多次,她认为保护琴的安全比演出重要,准备退出演出。让我们写邮件告诉老师时,她又犹豫了,只是委婉表达了以前的事情带给她的压力,有退出的想法。老师回邮件表现出很关注这件事,但实际行动让女儿不满意。
那几天,她被这件事情困扰,心情不太好。结果,我无意间破坏了她的水试验(见《羞耻感》),晚上回家和好后,突然,情绪又来了,说:“我决定了,不参加演出了,你们帮我找一个借口退出演出吧。”后来,爸爸的回答让她很生气(见《不被邀请的分析》)。我也被女儿情绪的反复搅得很烦,快睡觉了,她还气呼呼地坐着。我知道她希望得到我安抚,可我不想被她扰乱睡觉时间,就敷衍地问:“今天,你需要妈妈陪你睡吗?”女儿又开始玩起“你猜,我就不说,说了有什么意思”的“游戏”,撇眼看了我一下,说,“我不知道。”我说,“你不知道呀,那我就先去睡了。”其实,我知道她希望我陪她,她想继续和我聊这件事。我只是假装关心她,抱着既然你不明说,我就装糊涂的小心思。在我的行为背后,依然藏着对女儿的不理解。我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她却反复折腾自己。你爱折腾,你就折腾吧,别影响我睡觉,等折腾到演出的日子,就尘埃落定了。那一刻,我选择了暂时的轻松,或许也是逃避不能快速搞定女儿的挫败感,扔下了情绪十足的女儿。
第二天起床后,从吃早餐到上学出门,女儿都气呼呼地不理我。我预感女儿的情绪风暴即将来临。放学回到家,她看了一眼我照常为她准备的食物,进了她的房间。我想,不吃我做的饭啊,不吃就算了,晚上我不用做你的饭了,轻松了。然后,我搬上躺椅,坐到阳台看书。不曾想,女儿又出来吃了那些食物。过一会,她又来阳台问我,晚上吃什么?听我回答后,她说想吃蟹棒,要自己做。我赶紧问,需要我帮忙吗?她说随便,我赶紧抓住机会跟她来到厨房。女儿边准备调料边和我聊天,她说决定退出演出,爸爸已帮她写好邮件,她对内容很满意,晚上就发给老师。我说你决定了就好。女儿情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让我意外和惊喜,然而,等她兴致勃勃地准备好了调料,打开冰箱,发现蟹棒只剩一个时,立刻又气呼呼跑回房间。我问她,要不要改做香肠?她不愿意。我回想楼下的超市里没看到过蟹棒,就想当然地认为没有,没说我要帮她买。
晚饭做好后,喊女儿吃饭,她不来。我和老公吃,给她留好饭菜。吃完饭,我问女儿话,她什么也不说。我就和老公出去散步,想着我俩出去了,她一个人在家里会舒服一点。回家后,看见饭菜没动。我有点失去耐心了,老公去洗澡,我烦躁地拉伸。我听到女儿似乎在房间里哭,我不想管,也没过去确认,想让她先哭一会。老公洗完澡,去客厅经过女儿的房间,发现她哭了,就喊我。我有点不情愿地走进房间,女儿坐在地上哭,我拿了一盒纸巾和一个小凳子,陪着她。开始,女儿还边哭边说:“你过来干什么,你别管我啊。”亲眼看着她哭,我的心柔软了一点,于是说:“哭吧,这几天干什么都不顺利,演出不顺利,试验被妈妈破坏了,想吃蟹棒,蟹棒只有一个。”这么一说,女儿舒服了一些,边哭边撒娇地说要吃牛排。我赶紧让老公下单买,结果她想吃的牛排都不外送,就商量吃别的,女儿不愿意。我感觉老公也烦躁了,就让他到楼下先买一个甜点,给女儿填填肚子。甜点买回来后,女儿的心情变好了,坐在餐桌上吃,还让我们都坐过去陪着她。我顿感这场风暴过去了。女儿坚持要点外卖,却不知道吃什么,这个不知道,那个不行,我就开玩笑地说,“平时在家里变着花样吃,现在就很难决定了吧。”女儿立刻生气了,说,“你们觉得我挑剔,我不吃了。”气氛顿时又僵住了,我很沮丧为什么要这样说。看见时间也不早,我就先去洗澡,趁机消化一下我的沮丧和挫败感。女儿将我的这个行为解读为,我又不管她,就在房间里扔东西,还把餐桌上的纸巾也扔到地上。这些都是事后老公告诉我,我才知道。等我洗澡出来,看见女儿又坐在客厅的地上哭,老公有点闷闷不乐地给她煎蟹棒。我只好又坐在女儿旁边陪着她。女儿一直哭,不理我。过了好一会,我想拉着她起来吃爸爸做好的蟹棒和泡面。最终,她坐到餐桌上。我看见泡面和蟹棒都不是她平时想吃的做法,却还一直劝她吃。她不动,我只好坐到沙发上。然后,她生气地将一碗泡面打翻,撒了一地。我立刻很生气,心里想,我好说歹说忍你这么久了,你竟然这样,太嚣张了。我提高音量告诉女儿,我对她的行为很生气,感受到极大的不尊重。当时,我能感觉自己心跳加快,也知道这样说,可能会更加激化矛盾,课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说了,心里似乎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带着觉知地去生气,去说这些话。女儿也大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吗?你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吗?学校里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我都没有告诉你们,你还一直催我吃面,你没看出来我不想吃吗?我如果不打翻这碗面,你会一直让我吃。”女儿说她压力大的事情触动了我,我的气消了很多,就说:“你有压力,你要说啊,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呢?”女儿又反问我:“我为什么不说,你自己不会想吗?”这时,老公难以忍耐女儿两个多小时的哭闹,叠加这个行为,他被彻底激怒了,想来压制女儿,让她不要哭闹了。我赶走了他,并告诉他,女儿难受就是可以哭。可能这句话触动女儿了,后来,她说她会收拾干净地上的东西,但不是现在。我想了想,对女儿说,“现在就收拾,妈妈帮你一起收拾。”她说不行,为什么要现在收拾?我说,“因为地上这么脏乱,走来走去不方便,看到就不舒服,可能引发我们想得更多,让情绪变得更糟糕,及时收拾了比较好。”女儿倔强地僵持了一会,看我很坚决,就和我一起打扫地面。当时,我只需要她象征性地参与收拾。
一起收拾地的过程中,我和女儿的情绪都平缓了一些。收拾完后,我说,“我去睡觉,你现在心情不好,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但注意轻一点,不要影响到我们。”女儿说她明天不想上学,要请假,我同意了。
发泄完情绪后,第二天,女儿没上学,上午在家,和我交流比较少,但气氛缓和了许多。下午上完大提琴课回家,心情出乎意料地好。私下问老公才知道,老师想通过我们来劝说(我认为是压制)女儿继续演出,毕竟他们的宣传单都印好了,上面有女儿曲目。爸爸很坚决地告诉老师,女儿因为这件事压力很大,很难受,她做什么决定,父母都坚决支持。女儿很满意爸爸的态度,回家路上和他聊了一路。到家后,吃完晚饭,就匆忙赶到咖啡厅和她的朋友聊演出的事,说我们不了解学校的情况,朋友更能设身处地理解她。
从咖啡厅回家后,最终的决定是不参加演出。我虽感可惜,也同意她的决定。晚上睡觉时,女儿希望我陪她睡。躺在床上,她又聊关于演出的事。我问她:“你其实是想参加演出,对吗?但你希望在一种理想状况下,老师不让那个令你讨厌的男同学参加。”女儿有点意外我明白她的真实想法。我说:“到目前为止,你都比较果断,事情决定后,就不会反复地变,但这次演出,你反复了很多次,说明你并不甘心放弃这次机会,但让你和那个男同学一起演出,你又生气。”我建议,周末我俩找一个时间,将与这件事有关的想法都写出来,然后,她才能做出满意和轻松的决定。否则,各种想法在脑子里打架,令人左右为难,导致压力很大。女儿同意了我的提议。
等到周日下午,女儿才主动提出要我帮她梳理一下她的想法。我杂乱无章地提问,女儿的回答也自相矛盾。我有点烦躁,发现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感受到的烦躁后,我深呼吸调整了一下自己,继续聊。突然,我想到女儿自从知道自己是个7号之后,就很看重自由这个特征。于是,我开始问了女儿几个问题。
我:当初答应参加演出的目的是什么?
女儿:为十月份和音乐老师同台演出做准备,争取上台锻炼的机会。
我:现在,你不参加演出是因为什么?
女儿:那个男同学也参加这次校庆的演出,我气不过。另外,了解前因后果后,老师的态度也让我生气,我不高兴,也不想让他们舒服。
我:作为一个7号,你是不是最在乎自由?
女儿:是,所以,我不高兴了,我就不去演出,谁说也没用。
我:你当初参加演出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现在,你不参加演出是为了气别人,你是不是丢掉了你的目的?你现在不参加演出,看起来你是自由的,因为你生气,但当你因为别人做的一些事就放弃了自己的目的,这是真正的自由吗?别人做了一些事情,就能通过影响你的情绪而控制你,你还自由吗?
女儿:嗯,还真是啊!
然后,我和女儿又讨论了她担心男同学破坏琴的事。我问女儿,老师如何安排,她会比较不担心?并且,从现实角度来看,哪些帮助是老师不太为难就能提供的?这时候,女儿变得冷静了,提出一些老师容易实现的帮助事项。
谈完后,我感觉女儿立刻轻松了,我也轻松了。
第二天,上学后,老师没有按我们邮件里的建议行事,让女儿很生气,情绪激烈地给我发了很多消息。我安抚她后,她坚持不让家长去学校介入,感觉自己麻烦父母太多了,要自己先处理。下午放学回家,她说虽然很生气,但为了自己的目的,她冷静地和老师谈了她的担心和希望得到的帮助,老师答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她,她虽然还有些不满意,但就这样吧。我及时肯定女儿做到了不忘初心。
3.压力背后
演出前一天,学校安排了排练。回到家,女儿又开始有情绪。说老师骗人,并不是只安排她独奏,还有一个十年级的大提琴独奏,和一个厉害的钢琴独奏。
吃完晚饭后,女儿跟在我身后,一直说演出的事。由于有一件急事要做,开始时,我听得不耐烦,心想,明天就演出了,再纠结烦恼,也无济于事,就不停地努力说服女儿少想一点。突然,女儿说:“我感觉你一直用你学的东西给我讲道理,你能不能停一停?”这时,老公看女儿很烦恼,我还有着急要做的事,他主动提出帮我做。老公的及时帮忙,女儿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平静语调,让我的心安定了一些,才开始认真听女儿的烦恼。我发现,女儿表面抱怨老师“欺骗性”的安排,实则抱怨的背后是压力。在以前的成功演出后,她担心这次演出失败。我说,“如果因为担心演不好,现在最有用的事是去练琴,而不是坐在这里担心。”但女儿说不想练,来不及了。于是,我们又回到参加演出的目的上。她是为了别人的评价和为了证明自己而参加演出吗?还是因为喜欢音乐而享受演奏?通过这些问题,女儿看到她又掉入了被别人控制的陷阱里,就不再继续说,而是回房间,坐下练琴。痛快地练了很久,停下后,她才发现一口气练了一小时。
女儿顺利完成了演出,发现她的确是唯一的独奏。女儿告诉我,当她坐在舞台上,感受到自己紧张,发现又担心演不好,在意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时,她就放松了。我很惊喜于她这么快能去观察自己,调整自己。
在做女儿情绪容器的同时,我和她一起去探寻,在我们各自烦躁、压力和愤怒等混乱的感受背后,看看是什么在作祟。随着距离事件的时间不断拉近,每个人的感受都会随之变化。整个过程充满挑战,也富于成就感和喜悦。经历后的感受我一时无法清楚描述,借助《被治愈的时间》一书,在经过十几年的团体治疗后,女主人公的感受来表达我的感受:“来自其他人的愤怒仍然让我害怕,但我知道这是亲密关系的一部分。我知道顺其自然就好了,所以我尽力呼吸,挺过去。所有最卑鄙的冲动都还活在心里,静静地等待着,想继续保留和食物之间的古怪关系;想妖魔化约翰和他为出差做出的合理的解释,即把精力放在育儿上;想潜入无休止的绝望中,而不是喘口气,感受任何试图浮出水面的情绪;想在工作中承受不被认可的挫折,而不是有节制地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出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化解怒气。我仍然需要他人的帮助来克服这些冲动,并找出哪个词语最能描述自己的感受;我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说出自己到底渴望什么,即使我为此感到羞耻;我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容忍他人的强烈情感;我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忍受自己的痛苦。”
不断学习和成长,不代表从此再也不会遇到问题和冲突。区别在于,真实和勇敢地面对之后,这些问题和冲突会让关系变成一种更深层的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