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中有三岁小宝,今年正式上幼儿园。在三色事件发生之前一个月的某个上午,十月的深秋天色有点寒冷,但阳光正好,我看到孩子一头扎进院子里操场上的草坪里,滚来滚去。
她抬起头顶落满枯叶的脑袋说,麻麻,在草里爬来爬去,真好玩。我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依然不敢相信,为什么自从出生在天天消毒卫生干净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这么“不讲究”。
事实上,她们仿佛从来没有讲究过。只要不去幼儿园,就吵着出去玩,在沙坑里徒手堆城堡,带着的工具就是摆设;看到树上有成熟的野果,恨不得变身猴子爬高上树。
她们眼里的快乐是什么?能够和小猪佩奇一样,在坭坑里跳来跳去。
我们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都喜欢那些举止得体、礼貌的小孩子,但却没有真正关注过,孩子在幼小的年龄段,最渴望的内心需求。
2
朋友讲到一件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那时他上小学,某天遇到一场非常重要而且几年才一次的足球决赛。当时正是中午,他在屋里看电视正酣,父母叫他几次来吃饭,无果后,按掉了电视。
他带着委屈和愤怒坐在饭桌前,看到满桌的饭菜,愈发生气,一怒之下翻掉了桌子。当然,后果便是遭了一顿打。
现在回忆起来,他仍然对父母有点埋怨:“那场球赛真的很重要,而且几年才一次。少吃一顿饭,又能怎么样呢?”
按时吃饭和看一场重要的球赛,哪个更为重要?在父母眼里,到点吃饭是规矩,不吃待会饭凉了,对胃不好;对于孩子来说,宁可不吃这顿饭,也不如让他把比赛看完。
在树立规矩和习惯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一意孤行,捧着“为孩子好”的名义,用自己的意志和意见,以自己的自以为是,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3
对与错,是与非,在现在底线迅速被刷底的现实中,很难有正确的标识。
三色事件被爆出的当天晚上,孩子的家长群里,老师发了几条链接,内容是风靡网上的“美国防性侵教育短片”,让家长能够学习片中的方法,交给孩子自我防护的知识。
三岁甚至更小的年龄,我们早已开始教给孩子如何防范可能存在威胁的陌生人,哪怕他是心存善意找你聊天,也要树立起“可能把我拐卖走”的意识。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杜伽尔在《蒂博一家》说,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
回忆,就是形成人格的通道。它代表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对一个人在最懵懂的年龄里所经历的感觉。
4
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在《我记得,我记得》里写道:我记得,我记得,高高的枞树一片葱茏;我常想,它那细嫩的树梢紧挨着蓝蓝的天空;那是我童年的稚想。而我现在知道,天堂离我们比孩提时所想象的更远,这不免使我快快不乐。
孩童时候的遐想是进入天堂的钥匙,长大的过程,是在现实中接受梦醒幻灭又燃起希望的曲折之路。
因为伴随着成长,终究要面对世界的凶险和未来的扑朔迷离,所以,更希望把在坭坑里跳来跳去,在草地里滚来滚去就感觉到很快乐的时间拉长。
过早定制各种制度和规矩就像一把利剑,杀死了孩子探寻未知的乐趣。当求索的兴趣渐渐被灭掉,即使脑海里有很多的道理和知识,掌握很多顺应现实世界里的游戏规则,孩子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都是枯黄的。
5
孩童时期的幸福和快乐感,比建立规则更为重要。
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剥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建立对快乐和幸福感的“潜意识”建立。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成人之后对外界事物的某种直觉都是来自于脑中深处的“潜意识”反馈。
或幸福、或快乐、或压抑、或被打骂降低自尊感的孩童时光,会不自觉地深入到孩子心灵致入潜意识,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有98%的决定是由潜意识决定的。
如何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比刻板制定、执行规则,是保持孩子对生命和世界美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