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传》后,国内掀起了一阵“悟空”的火热高潮。
“悟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第一次被搬上大荧幕是在大家所熟悉的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章金莱先生近乎无瑕的演绎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经典角色。自此,悟空这个人物便从书本中跳将出来被传唱在大街小巷,活络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说孙悟空老少皆宜,妇孺皆知没有丝毫不妥,不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一无所知的文盲都熟稔悟空这一形象。从86版西游记后,各个西游的创造性版本和翻版无一不围绕着悟空这一角色展开。
那这个祖籍东胜神州,盖自开辟以来吸收日精月华迸裂而出的石猴为何受到如此宠爱呢?
在名著《西游记》中,悟空占据了该书的绝大多部分,每一个章节回目都几乎离不开他,这使得西游整本书似乎变成了孙猴一个人的自传。提起唐僧师徒一行四人,我们可能更多想得到的是有关行者悟空的种种事迹,谁能随口说出几个有关唐僧、八戒亦或是沙僧的经典回目?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中心,悟空作为绝对中心撑起了西游中最多也最重要的戏份。孙猴的名气自然也就盖过了其他人,被传颂的也就更多。
此外,师徒四人各个的性格特征尤数悟空突出。他的勇敢积极对八戒的好吃懒做;他的爱憎分明对唐僧的蒙昧愚拙;他的机智活泼对木讷傻憨的沙僧;而他身上这些极具个人化的特性决定了他终会是最出众的那位。正因鲜明的个性使他更易通过银幕被表达,从而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强烈的艺术渲染效果。相反,唐长老的不贪富贵、心无杂念,八戒的知错能改、不失忠勇,沙僧的谨守本分、任劳任怨都难以单独去表现,只是作为一个个成功的配角使悟空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富有立体化。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其所处的社会政治阶级和民族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势力割立,且日趋显锐。作为一个文人只能用自己的笔来抨击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他在写志怪小说时自言道:“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是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寓焉。”不难推测他在写西游时也同样掺杂了一些当时的“人间变异”,而悟空便是抵御、反抗这种变异的典型代表,一个不屈于权势的真英雄。在《西游记》里能力在悟空之上的不在少数,比如杨戬、玉皇大帝、些许真人和菩萨。但为何大众却依旧喜爱这个桀骜不驯的小泼猴呢?其实吴承恩赋予孙猴那股不惧、不怕的精神是悟空的魂,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孙猴并不像其他神仙那样唯唯诺诺、本本分分的干着自己的专职工作,遵守着许多冗繁的戒律,他唯一的原则便是随性、遵从本心,敢于向权威和恶势发起冲击,纵然自己再微渺低卑。
除此之外,悟空也是四人中成长最多,变化最快的一位。从石猴时的暴戾恣意到后来的救灾救厄,从只顾自乐到为造福万民而护唐僧西行,从一个幼稚孩童转变为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拔身才多变化,心高要做齐天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身披红斗篷的悟空。这或许就是他经久不衰,始终大热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