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木/桶/效/应—— 短板已死,长板才是未来

在我写出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就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我的这种说法。我的提法,是有预设前提的,首先,是在大学阶段,是个人兴趣快速发展,直至谋生阶段的语境下的,这就必然意味着我已经接受了高中以上长达12年的通识教育,走过所谓的“补短板,过高考”的阶段。短板理论已经无法再适应我的成长的阶段。

木桶效应与反木桶效应

我大致用了大学两年的时间,将对编程的个人兴趣发展到足够谋生的程度,这样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我的基本要求,既能因为专注兴趣得到精神满足,又能得到物质回馈,从而支持我的这一兴趣纵深发展。

毫不夸张的说,将兴趣发展到足够谋生的程度后,我建立了人生的第一个良性循环。
我曾脑海中闪过一个词汇,叫做弯道超车,对于我目前的状态,我想给出了一个在大学生同质化竞争中的理想解决方案,即错位发展,错开同质化竞争的汹涌人群,发展细分领域,越独特,越无可取代,竞争力越强。这即是长板理论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扁平化管理,以及平台-受众的弱依赖关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前的垂直管理体系或许还能在某些领域保持优势,但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平台-受众模式,使得互联网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内容的生产者。互联网的去中心的拓扑结构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去中心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同时知识传播的手段更为丰富、速度更快。如果将知识类比成货币,那么知识传播速度的增快意味着,人类中因为知识、信息产生的矛盾会被迅速缓解,数字鸿沟被阶段性填平。

对于一个下岗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员来说,学习编程的方式比以前丰富的多得多。

虽然这样讲,但是我们还是很难说,下岗的收费员一定能从事互联网行业。这不在我讨论的范围内,这有关经济学的特殊理由,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失业率控制在4%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良性的,会促进就业市场的竞争,行业的竞争。失业和下岗在现代市场经济已经是一个正常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讲,似乎只有不断学习,精进专业,使自己在市场经济中变得无可取代,或者讲很难取代,这需要每个人花费心思达成的。

对于财物自由,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财务自由要求当年总花费在总储蓄的4%,以及核心的CPI指标,朋友们,作为个人,不懂GDP可以,但不懂CPI,会被收割智商税的。

我听及这样一件事情:一对农村的年轻夫妇,想用10多万在零几年在家乡盖一个两层小楼,但是一合计,钱不够,差几万,心想明年吧,明年怎么不攒个十万;第二年,揣着一年辛辛苦苦攒下的十万元合之前存下的钱,一问,结果还差几万,咬牙,说,再干一年,第三年一定盖,结果第三年还是差几万。最终,这对年轻夫妇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周转,总算盖起了小楼。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没有跑赢CPI的许许多多人的缩影,钱留在手里,舍不得花掉,就是一张废纸。我在了解西方文化时,意识到西方人对财务的态度,TA们称之为平衡(balance),某种程度上对应我们中国的月光族

中国目前为止,对月光族总体来讲是不太认可的,但无论你说什么,时代的大势不可违背。

从前我在看一些历史上不得志的诗人,认为TA们在历史留名,可以看作成功;而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则不值一提。但是从个人来讲,在同时代,这些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则比那些不得志的诗人的生活要优越的多得多,对生活更加如鱼得水。

得志或不得志,这本身就是从不同视野的,不同的人作出的不同的选择,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不囿于时代的逼仄。同样的一场朝鲜战争,中、美、朝三方都说自己是胜利者,所有国家都宣称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历史就是这样被书写的,但是对于普通人,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迹,总是那么遥远。从凡入圣易,从圣入凡难。返璞归真,大道至简。

凡事期许,凡事希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20191116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