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sir说】
一个冲动的决定(早起五分钟的决定),又是一个有了长期积累的决定。
这两年来,我一直以各种方式受企业之邀,以第三方身份在不同企业内做个体咨询,并向企业谏言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时候甚至是每周固定时间常驻一家企业。
于是,就有了很多从组织和管理者视角的案例积累,我尝试做一些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于组织和管理者都有价值,也希望读者朋友们有更多的反馈。
专栏“管理者的生涯领导力”,每周一文,不见不散。
02从绩效沟通里谈出员工行动力
长假节后第一天,Sam就找到我。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我还以为他得了“假期综合症”。
“怎么了?Sam,看上去你有些不太高兴?”我们坐下来,我试探着问。
“是啊,应该说有点莫名的糟糕。”Sam直入主题,“昂sir,假期前,我们整体涨薪调级,我和我的团队进行绩效沟通,效果并不好。”接着,他就和我说起了他进行绩效沟通的情况。
Sam负责一个百十人的团队,直接管理十几位下属。这次整体调薪升级的决定比较紧急,留给管理者进行绩效沟通的时间也不足,所有人都需要在一周内完成沟通。考虑到下属管理者还需要和他们自己的团队沟通,于是,沟通时间变成了两天。Sam算了算,和每个人进行绩效沟通的时间也就是半小时。
但是,“有些人连半小时都用不完”,这是最让Sam感到无力的事情。他把下属分成几类:
有一类特别积极主动,平时的沟通也比较多,所以在沟通的时候,关于绩效部分也就是知会一下,很快切入到了接下来的工作安排,以及团队的整体目标,绩效沟通成为了工作会议,双方感觉都不错。
还有一类员工的绩效不好,这次也没有升职涨薪,在沟通中表达了比较强烈的不满。这个倒也容易处理,Sam把相关的工作情况摆出来之后,对方能接受的也就接受了,不接受的,估计也是准备离职。Sam做好了准备,和HR进一步协商淘汰问题。
有一类员工最让Sam感到无奈:他们性格偏内向,你和她说什么,她都点头,问她意见,她说没什么,问她想法,她说也没啥,问她需要支持的,她说也不需要。在平时的表现中,这类人处于中等,有时候还会偏下,是那种你说一,她就做一的那种类型。“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让Sam感觉糟糕的,就是这类员工。
我想这样的人在职场上并不少见,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同事,像是一只老绵羊。工作没有动力,每天就是看着时间上下班,你也挑不出来别的错误,但就是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又不会把他们开掉,一个团队需要相对稳定的成员,大家都不愿向“老绵羊”开刀。管理者们清楚,这样的“老绵羊”迟早会把一个团队的人都带成不思进取,表现平平的“老绵羊”,这才是管理者们真正担心的事情。
“即便是升职加薪,降级减薪,他们也都无动于衷。”Sam抱怨说,“好像修炼了心平气和的内功。”Sam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管理者,他对“老绵羊”有情绪在情理之中。
我问他,“你多久和员工进行一次一对一沟通?”
“是绩效沟通吗?大概就是半年或者一年吧。”
“别的沟通呢?”
“因人而异了,有些人工作交集比较多,比较积极,我就沟通的多一些。有些人偏执行,就一起开会安排工作,没什么事很少沟通,特别是我们刚才说的这类员工,沟通也沟通不出来什么信息,干脆就不沟通了。”
我找到问题的原因了,团队管理者和成员之间长期处于一种互相封闭的状态,形成了一种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工作线模式,之间只有工作成果的交付。如果碰巧下属是一个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人,没有与上级沟通工作状态的意识,那么久而久之,双方的合作模式就是“互猜”,工作的效果自然也很难达到卓越。
破局点在双方中积极的一方,也就是希望沟通模式好转的一方。Sam说,他愿意做出更多的调整。于是,我给了他几个具体的建议:
1.定期进行工作沟通。沟通是一个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因为工作是团队做出来的,leader起到的作用是带领和推动,带领要看准趋势和方向,至于推动嘛,一定要靠沟通和准确的支持。
建议每次沟通一小时左右,时间过长不利于思考问题,时间太短还没谈出内容。沟通的频率要根据团队人数来定,直接管理的下属毕竟有限,建议保持至少一个月沟通一次的频率。
2.沟通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层深入:
(1)询问员工对自己这段时间工作情况的自我评价,可以定量评分,或好或不好,为什么?
(2)告知他,别人(同事、上级)对他工作表现的评价,是否认同?他自己怎么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3)一起分析卓越工作的具体标准,从组织、上级、同事要求来看,能否具体化?是否清晰?自己怎么看?和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4)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如何获得反馈?如何进行检验?
(5)进行风险评估,如果按计划进行却不能获得预期结果,会是什么原因?如何应对?
3.沟通中,管理者以支持者身份出现,不建议在沟通中谈及具体的矛盾,具体的工作安排,不要有过多的管理者意志,更多专注于帮助员工呈现和梳理自己的想法。否则一方面很容易失去员工的信任,另一方面,会把一个深入沟通的机会变成一次工作会议。
听了这些建议,Sam决定去做一些尝试。我和他分享了这些沟通背后的认知:
确实有一些人偏内向,更倾向于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用行动和结果,而不是不断沟通来解决问题。但并不是说所有内向型的人都不善于沟通,内向只是不喜欢一些沟通方式而已。内向又不善于沟通的人,往往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内向者被压制和鄙视之后,对于沟通不仅没有兴趣,也丧失了相应的能力。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缺乏对于创新的鼓励和冒险的支持,那么他也不敢,甚至不会做任何冒险的尝试,甚至会把一些主动的行为视为冒险。一旦固化,他们也很难自我调整。
这类人在职场上的生存之道是:认真、踏实,没有怨言,但缺乏了主动与积极,表现自然欠佳。他们在组织中存在的风险在于:会因为冒险者的失误而获得安全感,从而加强团队对于安全感的追求;会因为平平表现而得到并不坏的评价,从而加强团队趋利避害的考虑。这也是一个团队之所以会变成“老绵羊”的原因。
所以,作为团队管理者,一方面要做这些“老绵羊”的工作,通过沟通不断调整他们对于工作的认知,提升他们的工作表现。同时,另一方面,要保持团队结构,支持适当的冒险探索,并对于一直表现平平的员工实行淘汰。这样才能保持团队的整体活力。
Sam对我的建议非常认同,他说,又有了更多可以立刻开始的工作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