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4岁男娃的妈和一名小学教师,尽管有时候已经被娃折腾得说话无力,眼神无光了,但几乎每一天还是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虽异于成人却独特而暗藏价值的思维方式。
儿子自从在幼儿园学过《小小少年》之后每天在家都不断唱着“小小少年,没有(很少)烦恼,仰(眼)望四周阳光照,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时间最好(飞跑),他滴烦恼增加了......”不是他爹他妈是肯定听不懂他唱什么的,不仅调子没完全对,歌词也是按照他自己的想象蹦出来的。为娘的一直教他正确的歌词,可是小家伙偏偏很有“主见”。还好我是“久经沙场”的教师,对孩子很有耐心,就等着他慢慢找准歌词。隔了半个月,今天仍是听他唱着“自创”的歌,只是到了最后,突然弱弱地问我:“是‘但愿永远这样好’吗?”我反应过来,他是问我全歌的最后一句歌词,这句歌词我从来没有教过他或者强调过,只是他自己在幼儿园学过一次,我很惊讶他不仅记得还说得很准确!反而是天天强调的歌词他偏偏记不住。我不得不感概小孩子的记忆系统真的跟成年人很不一样,他并不只这一次让我有这样的感触,平时学习知识,可能反复让他练,他就是对某些内容记不住,之后我也不会去提起,可是过了十几天,突然听到他完整地表达出来。
我在想,很多父母也许看到孩子的一点不足,或者当时的不佳表现就给孩子贴上了“记不住”、“脑子笨”的一些标签,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以我们多年的知识储备去对比和评判一个还未完成幼儿园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是否公正?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能力,于是就忘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所表现得笨的那些情节,自以为自己是从一开始就没出现过孩子的那些不足,而站在一个制高点去给孩子贴标签。也许这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