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微型投影仪吗?”高富帅问我。
“不知道,那是什么?”
“就是很小的投影仪,可以随身携带的。我一哥们就做这个。产品做得也很不错,内核的芯片和飞利浦也是一样的,价格又比飞利浦便宜得多。本来,他觉得这个投影仪应该很好销。像是广交会什么的这些展会,用这个产品比带个笨重的投影仪方便多了,还有拜访客户演示时也可以使用,市场前景很好才对。但事实上,就是没人买。现在他也已经改行了。”高富帅摊开手,说。“所以,我不看好这种涉及到硬件的重资产的项目。”
“哦,也不一定是硬件的错。”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画面,离我们一百米远有个仓库,里面正堆积着蒙了灰的盒子,里面是一种神秘终端,已经快要报废了。“问题是你的朋友是先做研发,再找销路的吧?研发前顶多做下市场调查,能调查出多少东西,也说不清楚。硬件本来投资就大,等做出来才发现销不动,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做……”
这时,有个烟鬼偷偷摸摸走进来,想在会议室里点一根,被我赶了出去。理清一下思路,继续说道:“既然看好这个产品,就先把销售渠道打通。刚才你说知名品牌已经有同类型产品了,那我就投点钱,去买一些来做试销。去试验各种渠道,公司采购、电脑城、网上销售等等,还有各种类型的客户,以及面对他们时的话术。这些都磨合清楚,有了稳定的销售套路,前景可预期了,再去考虑自己研发产品。这样试下来,就算贴一点本进去测试低价策略,也比自己不管不顾地立即研发生产更合算、风险更小。如果这样也试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说明市场不接受这种产品,趁早止损,避免大量投资打水漂。”
“这样讲还有点道理,和你借我的那本小米的书的理念差不多。”高富帅接受了我的论调,而我也解开了心里的一个疑惑——我们那些神秘终端为啥卖不出去。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产品的升级换代分为两种,用我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渐进式创新是基于固定升级路线的,CPU速度越来越快、硬盘容量越来越大、无线网速从2G到3G到4G等等,这些是大公司可以把握的,只要持续投入研发力量,持续提高参数就好了。新品出来以后,现有的研发、生产、销售机制不用做大的结构调整,连渠道和广告模式都是现成的。
突破式创新就不一样了。
就像iPhone的闪亮登场一样,突破式创新是对已有技术升级路径的破坏。手机不再追求耐摔、续航能力,而是组合了其它已有成熟技术,包括触摸屏、云存储、操作系统,树立了手机行业的新标准。行业大佬诺基亚左冲右突,始终无法摆脱江河日下的逆境,直至轰然倒下。不过,大屏手机并非苹果初创,早期的PDA集成通话功能就是iPhone的原型,包括三星在内的不少公司都推出过类似产品。只是当时的客户群体小众,技术也不够成熟,未曾打入大众主流市场,也不受这些公司的重视。这种创新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回想一下笔记本电脑销量是怎么超越台式电脑的。刚开始,笔记本电脑是奢侈品,性价比很低,远不如同等价位的台式电脑,只有高端商务人士才使用,也依托这个小规模客户群慢慢发展,默默提高各项性能,直到有一天量变促成质变,满足了主流客户群的性能需求,用便携性打败了运算速度的要求。品牌商借此再次崛起,一批组装兼容机的小店倒闭后,电脑城的摊位不再炙手可热了。
在其它行业,改变产品格局的创新,也遵循类似的路径。比如液压挖掘机替代线缆挖掘机,小型钢铁厂冲击综合型钢铁厂,美国摩托车市场上日系车的崛起等等。新产品的大潮下,新面孔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军者,而曾经的大佬被后辈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有趣的是,这些大佬并非不思进取,新人们所依仗的技术,大多静静躺在大佬们的实验室里,早已经研发出来很多年了。这是为什么呢?
牛顿运动定律,无法避免的惯性作用,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
在一个行业中已定型的公司有着自己完备的价值体系,如果没有外界变化,它倾向于保持这样的情况不加变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利润最大化最可能的途径。越成熟的公司,越定型,尤其是行业的领头羊。新的生态系统体量太小,无法满足大公司的胃口,现有大客户才能保证公司的利润要求,所以公司资源也倾注在把上一代技术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维度上。直到有一天,被新市场颠覆。
以上理论和高富帅的朋友没什么关系,他不是大公司。但是那种产品中心主义的推广套路,倒是和大公司如出一辙。边缘性的产品,最多拿一点小资源,闷头搞出个原型出来,内部论证一下就上马了。然后推向市场,反应平平,就此退兵。
呆在仓库里的那些神秘产品,技术参数上都没问题,质量也OK,曾经大量出口俄罗斯,并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公司。我们把它引入进来,并不是基于行业场景的整体设计,也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推广渠道,连客户群也不太清楚。无非要凑个物联网的热闹,多卖几张手机卡,打着这样的小算盘。现在那些终端躺在仓库蒙灰,对公司而言,不过是一次不痛不痒的小试验,更不用说什么产品迭代了。毕竟,手机卡的利润才是大头,主流的渠道对考核更有用。小众产品就算勉强卖出去,赚来的钱也不够公司塞牙缝的,对管理机制也不会形成触动。
所以大公司就是这么为竞争对手们留下成长空间的。
最近思科推出了一款桌面视屏会议终端,我蛮看好这个方向:一线城市的人才,二三线城市的公司。前者不愿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后者招不到足够素质的人,由于地域的区隔积累起了巨大的市场势能。考虑到平板电脑、安卓系统、视频加解码率的发展,90年代属于概念设计的沉浸式的桌面视频会议场景已然成熟。结合公共办公室和线上招聘,做到企业的异地同步管理,是完全可能的,只待有人把这些以服务的形式整合起来,打造可靠的用户体验。
但是,思科说卖这个终端,主要是为了增加它的路由设备销量。我就无语了,这些会议终端估计也是要躺在仓库里蒙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