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我时常会跟别人讨论:你周围有什么样的人?
小学老师,我的母亲、姐妹、同学皆是,尽管学校有别,乡镇的、县城的、省市的…但我在她们的朋友圈里看到一张张相似的面庞,阳光,且清澈。
找我来咨询高考与报考政策的小老乡,羞涩胆怯,或踌躇满志,眼睛里有星星,像极了那时候的自己。
如今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与我聊起未来,问的最多的一句就是:老师,你工资多少?
已然毕了业在岗许多年的学生返校,提起手底下新进的大学生徒弟,啧啧啧啧直摇头,直言:老师你说的对,一届不如一届。
我纠结于教育初心与思政德育的问题数月,当学生于课堂直言:学这些有何用?当家长电话来问:可否帮我儿留意一份轻松而高薪的工作?当老师暴怒不止:你这样还像个学生吗!我一遍遍梳理,当初那些明亮的眼睛到底去了哪里?人说,社会浮躁,怨不得大家。可人不就是社会活动的缔造者吗?人说,教育缺失,怪不得学生。可教育活动从未停止。
人总是对美好的事物印象更为深刻,所以遇到眼前,总会不由得感叹:一届不如一届。
其实不然,每一届都有精彩。
7年多前,刚入职我就认识了即将毕业的那一届学生,有几个印象极其深刻,对着偌大的电气柜子,认真而刻苦,当时内心只觉得佩服,自己在大三的时候,还正在为控制工程的计算题咬笔杆子。第二年,我作为班主任,与班里的几位学生关系甚好,因为他们踏实努力,勤奋懂事,我看到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寒暑假外出兼职,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第三年,我有幸接到几个专升本的毕业论文,有些是单位上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我初涉职场,他们一声声“老师”让我倍感压力,他们递来论文,我喜出望外,他们真就如“学生”般认真,一字一句满是成就。第四年,我第一次带合肥地铁订单班,他们跟我开玩笑说,咱们安徽人就是优秀。第五年,待我休完产假回来,遇到了第一届铁道车辆专业的学生,相同专业让我有了归属感,有调皮捣蛋的,也有坚韧顽强的,拿起工具来不分男女,记起笔记来满书皆是。第六年,我班上的学生来跟我说想专升本然后读研,至今,他们仍然是我激励学生的典范。第七年,埃及班的学生对我说:Everything is a gift.
这些精彩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质,他们开朗热情,尊师重道,他们严谨努力,勤于修身,他们目标明确,执着坚韧…可是,从来没有一门课教大家如何变得精彩。我时常会面对家长这样的质疑:我的孩子大一的时候好好的,怎么现在就毕不了业了?你们老师怎么教的?
教育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陨落也不是在一夜之间。
教给他积分矩阵力学电路,是希望他能够思维严密,举一反三;教给他实验实践技能训练,是希望他能够尊师重道,吃苦耐劳;教给他论文撰写项目申报,是希望他能够科学严谨,探索创新。
奈何,这一切都抵不过小小屏幕上的几十个角色和大街小巷里的灯红酒绿。
所以我也想问家长,在督促孩子走过求学之路的时候,是否教过他们应该仁爱待人,是否教过他们应该自强不息,是否教过他们应该脚踏实地?还是你告诉了他们:“别什么事都往前冲,小心吃亏!”“别怕,我给你们老师打电话让你过了这门课!”“铁路是个铁饭碗啊,工资高!”
我在与同事、好友探讨这一事的时候,觉得这大概齐是迅速增长的社会经济与文明程度不匹配造成的,逐渐增长的功利心让一部分人忘记了文明本来的面目。好在,危机感刺激了大中小学纷纷将优良传统文化提上日程,甚至幼儿园也开设了国学经典,至于效果,时日尚短,但,有,总比没有好。
仍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德育从不是立竿见影,优良传统需要慢慢渗透,润物无声。而教育都是阶段性的,没有一个老师可以从幼儿园一直渗透到大学甚至到成年,除了,父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仅为之钱财计深远,更要为其德行计深远。
我有时会懊恼,当我深刻认知一个学生的问题时,往往大二已经结束,与其相处的时间不过短短一年,有时费尽口舌换来的也只是一声叹息,此时便会深感无力,便常想,若是我再厉害些就好了,若是能再教上个几年就好了……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也会偶尔想起为师的某句话,发来消息,足以让我振奋半天。
但转念一想,我的教育工作何止眼前这几届学生?我也为人父母,这才是一份长期的教育职责,都说术业有专攻,父母便是“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最好的教导者。
我不会画画,但可以教她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希望她常怀恻隐之心,不存霸凌之行。
我不会跳舞,但可以陪她坚韧不拔,脚踏实地,希望她好学近乎之,力行近乎仁。
我不懂幼教,但可以示范仁爱诚信,严己宽人,希望她能够内省不疚,克己复礼为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