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一路逃亡,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捉。陈宫敬曹操是个忠义之士,遂弃官与之逃亡。
接下来的就比较扑朔迷离了,我们看原文: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从曹操的话中,我们知道吕伯奢和曹操父亲是结拜兄弟,这兄弟情谊有多深呢,原著里面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一探究竟。曹操说“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可见此处距离曹操家还是挺远的,回不去,要在这边住一晚,顺便打探点消息。然后二人下马,入见伯奢。注意,这里仅仅是一笔带过,但含的信息量挺大的。我们看其他电视剧、小说可以知道,一个戴罪的被官府通缉的人,想要去投靠谁,找点庇护,都是挺麻烦的,可能连门都进不了,除非他要投靠是孟尝君。否则,就算是信陵君,也会有拒绝魏齐的时候。但曹操他们直接就进去了,畅行无阻啊。难道吕伯奢还不知道他犯下的事吗?但紧接着就交代了,吕伯奢不但知道他的事,连他父亲近况也知道,可见他一点也不想牵连拖累的事啊,反倒是挺重义气的。
然而这又不对劲了。既然没有这些念头,为何又“入内,良久乃出”?这其中,肯定犹豫了,是帮呢,还是不帮呢,要不要偷偷告官,这些可能都有想过,但最后还是决定要帮,还要好好款待。于是就叫家里人杀猪,感情这些人都是第一次杀猪,不懂如何下手,商量着“缚而杀之,何如”。偏巧这句话又给曹操听到了,误以为别人要密谋杀害,于是与陈宫先下手为强,将别人一家子全杀了。
杀完人之后,就赶紧跑了,结果没走几步遇上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这时的曹操已知道前面是误杀了,他的心情是如何的呢,有懊恼吗?有悔恨吗?有内疚吗?或许真有,感觉无颜再见吕伯奢一面,于是“操不顾,策马便行”。但是转念一想,要是吕伯奢回到家中,发现杀死了那么多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又转身杀了吕伯奢。这里有个奇怪的猜想,很多电影桥段都有的,就是当你觉得无颜见一个人的时候,躲避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杀了他,你就再也见不到了。曹操当时是不是也是这种心理作祟?
人都杀完了,事件完结了。而曹操也在最后留下了他最为人熟知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直接的结果是陈宫离开了曹操,这也是曹操以后的一件憾事。后世评论曹操,也多半拿此来辨别忠奸,而曹操,至此则真正戴上了乱世之奸雄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