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
个人估值
本周开始学习“需求定律”,个人估值是需求定律里遇到的第一个概念。
Personal Worth: A person's worth of a good is the most of other goods he would be willing to pay to get that good.
也可以反向理解成:
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卖掉这件商品所必须得到的其他商品的最低数量。
或者:
为了得到一件商品,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最大数量。
这个精准的定义好像很难理解,举例来说:
我对“自由地阅读英语书籍”这种能力的个人估值很高,为了得到它,我愿意在接下来的两个365天里,每天花两到三个小时来阅读英语文章,而我支付的时间,原本可以用这2000+小时,阅读100+本中文书,但为了习得这种能力,我愿意放弃这100+本中文书的阅读,这就是我对“自由地阅读英语书籍”这种能力的个人估值。
实际上我愿意继续支付更多时间来阅读英语文章,直到我掌握这种能力,我对它的个人估值可能会比“2000+小时”更高,因为我确信它是一种可以被我掌握的能力。如果有人告诉我,习得这种能力需要(50+年)×3小时/天的时间,这些时间我可以读2500+本中文书,这就超过了我愿意放弃的最大数量。
主管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区别比较清晰,较容易理解。
边际
整个经济学的思维都是关于边际的。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人们会朝着边际平衡的方向迈进,边际收益要尽量等于边际成本。
在钻石和矿泉水的案例中,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说它们在边际上的价值相同。
如果是水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更大,我们就在水上面花钱,直到水的边际效用跟钻石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一样为止,到那一步,我们就开始把铜板转向购买钻石。
是不是可以把它们看座两条斜率不同的曲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边际效用相等的那个点?
需求第一定律
无论何时何地,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可以回到需求曲线自身去求索,不同的需求必须用不同的曲线来表达,在一根需求曲线上滑动产生的变化就是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故事里这位在香港读过高中的女孩所说的“那都不是同一条Curve”就是指不同的需求应该用不同的曲线来表达,所以不能因为“玻璃的项链”和“钻石的项链”都含有“项链”就误以为他们是同一根需求曲线,反倒是可以看做“玻璃”曲线和“钻石”曲线。
引出供应曲线的方式很直观,不难理解。
价格上升到某个点是,需求者可变成供给者,这个现象似乎很容易在生活中观察到。
出租车的例子很生动,也足够警醒,不要以为自己系统地学习过某些知识,就以为自己彻底地正确地理解了某些概念,理越辨越明,重要的概念要放到生活里不断地打磨才行。
交易者剩余真是个好概念,它从一个角度解释了商业行为创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