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积善有着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像别人常常说的,爱上一个地方,是因为一个人,一首歌,或是一个电台,一本杂志。
我来到积善,就像一叶浮萍,或是一棵蒲公英,随着风儿的吹拂,飘到了这里,落到了这里,于是,心甘情愿地喜欢上了。
二十二岁以前,积善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的遥不可及的地名,按照我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这辈子笃定不会和这个地方发生任何的交集。可是,生活不是电视剧,不会遵循我们的思路演绎下去。
那个炎热的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暑假,家里突然来了两名不速之客------铜冶二中的张校长和李主任。看出了我脸上的疑问,张校长开门见山地解释,学校缺少语文老师,邀请我加入二中。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找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打听到我家的,可他们的来意对我而言真的不亚于一声惊雷,我已经按部就班生活了二十二年,在本村上小学、初中,然后像我的老师一样考二师,三年后毕业回母校教书,成为我的老师的同事。也许还会像我的老师一样,在本村结婚成家,工作,生活,一辈子在这个小山村里悠然度过。
在这样一条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道路旁,突然出现了一条未知的路,我迷惘了。张校长临走时让我慎重考虑,他说只要我愿意去,想教什么科目,想教几年级,要不要当班主任都由我决定,当然他们希望我担任九年级语文课。
纠结了三天三夜,母亲替我下了决心:“趁年轻出去闯闯也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于是,毅然决然地出发了。那个暑假,没有正式开学,我已经入住积善,开始新的旅程了,因为初三要提前补课。
想象中,积善是个盛产煤的黑暗世界,却没料到学校的环境十分安静优雅,二中位于村子最南头,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南岭学校”。学校前面青葱鲜绿的一大片是全村人的菜地,阻隔住了整个村子的喧嚣和工厂的噪音。左边是僻静的乡间小路,后面和右面则是废弃的大块空地。
校园里更安静,只有初三学生在,补课的老师也是各自上完自己的课直接回家。张校长和爱人也住在学校,我的一日三餐都在他家,每天晚上,张大娘给我送来热水,陪我聊天,邀请我去她家看电视,初来乍到的我并没有想象中的不适应,新奇和热情充斥着我的心。
正式开学的时候,我已经俨然是半个积善人了,课余时间,我熟悉了村里的超市和菜市场,为了方便,我决定自己开伙做饭,自力更生。
大张旗鼓地准备了锅碗瓢盆、煤气炉灶、刀具案板等全套厨具。没想到,用上的机会却寥寥可数。
每次放学后,我从南教学楼走下,还没有回到住室,就听到热情的同事喊:“今天饭做多了,来帮我们处理吧,要不就浪费了。”或者是:“刚做了红烧肉,来尝尝手艺怎么样。”往往坐下一尝就尝的肚子圆鼓鼓了。要不就是“家里没盐了得出去一趟,帮我看一会儿孩子吧。”然后顺理成章又混了一顿饭。
二中的校园里,我似乎成了一位客人,又似乎成了所有人的亲戚,所有孩子的姨,所有人的小妹。
我教初三一个班语文,一个班历史,工作很轻松,得心应手、顺风顺水,生活也是甜美滋润、灿烂温暖。
唯一的缺点就是周六日要补课,又因为离家较远,不能每周末都回家。但这种不适也在开学不久后迅速消失,一起补完语文课的杨老师热情邀请我去她家玩,她说:“我当初毕业后分配到这里,和你一样,人生地不熟,离家也远,知道周末在学校很无聊。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自己,走吧,去认认我家。”于是,周末就住到了她家。尽情看电视、上网、读杂志、逛超市,比在自己家还舒坦。
有了再一,就有了无数的再二再三。周末补完课,我被轮流邀请到各家去做客,去游玩,去登山,去野炊,去漂流,去划船,去品尝各种美食------我真正成了吃“百家饭”的孩子,也因此,我的体重到达了空前绝后的最高纪录------116斤。
我在积善过的好不好,二中人待我如何,我想,我珠圆玉润的脸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二年春天,2003年,全国人民都难以忘怀的那场浩劫---非典来临了,学校被迫停课,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中考,我们让学生在家里组成学习小组,老师上门讲课,也因此,我踏遍了积善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每到一家,孩子和家长的热情都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
天道酬勤,尽管时事不稳,正常的学习规律被打破,但那一年的中考,孩子们依然考出了出色的成绩。
那一年的时间,我和积善,和二中,真的有了一种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感觉。那一年,我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我彻彻底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甚至,乐不思蜀了。
我以为,时间就会这样悄无声息地漫过一年又一年。但是,天下真的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来的猝不及防,当我接到通知要调往一中的时候,竟然悲伤胜过了喜悦,不舍占据了整个心灵。
孩子们请求他们的班主任让出晚自习,为我开了欢送会。张大娘惭愧又惋惜地看着我:“都怪我,没有在这里给你找个好人家,没能把你留下来。”其实,她又何尝少为我操了心呢?只是,也许,我和积善的缘分还是太浅吧,只有,匆匆五年。
但这匆匆五年,足以刻骨铭心。是啊,怎能忘记呢?那是我的22岁---27岁,最美的青春年华,感谢你们陪我一起走过,忘不了张校长和李主任对我的知遇之恩,忘不了每一位兄弟姐妹的笑脸,忘不了你们来学校时顺路从自家菜地给我的新鲜蔬菜,忘不了你们让我去吃饭时一声声的呼喊,忘不了你们的孩子奶声奶气地喊我“姨”,也忘不了和学生们在一起的默契,忘不了学生们写给我的信,忘不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感谢你们的相伴,让暖意变成了力量,温柔了我整个青春岁月!
自古多情伤离别,今夜,静坐窗下,仔细推算,才惊觉我离开二中已经十四年了,虽然,一切仿佛还在昨天。
其间,曾经有几次坐车路过积善,当我又看见那久违的煤灰的时候,当我看见路标上突然出现“东积善”“西积善”的时候,我的心突然跳得厉害,突然有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我看到了熟悉的街道,熟悉的超市,熟悉的那条通往学校的小路,我压抑住想跳下车去的冲动,拼命地张望,希冀能看到哪怕一张熟悉的笑脸,可是-----车子迅速地带我驶离了这块亲切的土地------
如今的我,对二中,对积善来说,彻彻底底算个异乡人、陌生人了吧。但是,我知道,除了生我养我的家乡,这世上真的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种感情,有这样一群不常联系却一直放在心上的朋友,从来不需要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它静静地栖息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温暖如昨,美好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