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之一,缘起。
开始关注自己情绪起伏大的一个个念头,在情绪如惊涛骇浪冲击的当下,感受自己的心力折损,深思情绪背后的起承转合,缘由为何。直到再次想要提笔。想要提笔的念头也断断续续冒出来很多次,特别是七月底老友回国探亲,适逢我“伪失恋”——姑且这么称呼吧,后续有机会再展开详述,和老友一夜卧谈,泪失禁的那几天里,我的委屈和怨怼,细细想来居然和别人无关。那记录下来的文字,倒真真成了治愈的灵药。
用最熟悉不过,历史悠久扑面而来的造作风格写下这十年来不曾再踏实落笔的心路历程,是启航。恰逢2023年的国庆来袭,想把每天生活小日子的小遭遇记录下来,带着流水账纪念、复盘,在治愈、内省的同时回到“语文是一辈子的事”,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得更加balance。
之二,“适代”。
灵感乍现造了这个词,意为“适应时代”。昨天也和闺蜜慨叹起,现在逢年过节不再有小时候耿耿于怀被长辈家长们
“横加指责”的被干涉感,那些几度反复横在心口的羞耻不堪,当众不被尊重的感觉其实和我们是谁、所作所为毫无干系,只是彼时彼刻,那个场景里出于“适代性”的考量,大家进行显得得体的寒暄。惊讶于这样的回忆居然有种深深的怀旧感,曾几何时怀旧对于我来说是一种fashion风格,却不知自己过了三十之后,对过往真如同上辈子的流水账,翻起来却不再有当时的波澜情绪,道不清的都是注入时代感年岁后的无尽感慨。
之三,新人。
中年危机总是一种心理焦虑,最近又看到一句话,说焦虑背后都是恐惧。而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中,“死亡焦虑”早已扎根于不同人内心,以前体现为考试焦虑,优秀peer pressure焦虑——昨天还和家人聊起,原来的价值系统日渐崩塌,执着的信仰体系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回归哲学,最近读岸见一郎的书,最出名的《被讨厌的勇气》是很久前就被朋友推荐过的,也是网传最适合enfp的我必读书目。心理学加哲学的组合,让我从岸见一郎其他系列的书听起,有种被深深看见的治愈感,上次有这种感觉是之前几年拜读武志红老师的内容。
如果按接触的顺序,对于我而言的新作者新作品,那生活中认识的新朋友,新际遇,都是组成岁月流水账的一部分。这对容易自相矛盾和内耗的我来说,是带来压力的变化的一部分。不过想到好友以及心理咨询师都和我说过的,当下自己的快乐才是第一的,那才是基于身心健康的“1”,其他的都是“0”吧。
再次文不对题矫揉发泄一通,我会保持每日一记的输出,希望拾起这项作业能给自己的内心梳理迸发出新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