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出国留学已成教育的主流,大部分的家长都在为孩子的留学问题发愁,为何中国家长会产生这样的焦虑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从每个孩子还在母亲腹中孕育时就时常被中国的父母挂在心上,奠定了他们一生将希望放在下一代身上的基调。就连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韦珏也说过:“中国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类似的为孩子成长不遗余力的话比比皆是,如“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等等,成为中国父母的教育信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反映在孩子教育上的突出表现,就是出国留学的普及化和低龄化。平民留学时代的到来,让以往可能只被于富人、官员或者极少数精英群体下一代享受的国外教育资源,开始飞入寻常中国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低龄中国留学生真的能在另一种教育体制下实现突破吗?
在去美国之前,王子涵本来已经考入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学校上初中,但他入学后不长时间,身为私营企业主和事业单位员工的父母每周都要被老师叫到学校去。老师总是和他父母说王子涵在学习中的问题,督促他们抓紧孩子的学习,表示希望能给他请家教进行补习,因为竞争太激烈,所有其他学生都是上紧了发条。而家长觉得,这样孩子的时间就都被学习给占用了,没时间读课外书、没时间休息、没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出国留学去吧。
面对国内激烈的升学竞争,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一的李佳晨的生活更像是一场战争。每天他放学回来,家里就开始紧张:6点回到家,父母提前准备好洗澡用品,15分钟后洗完澡,饭菜已全部准备完毕,20分钟吃完,开始做作业,一直到晚上11点,全家才能解除战备状态。这样的生活让全家人疲惫不堪,正好有机会出国去读书,家长立马选择了解脱自己和孩子。
不只是课业压力让中国小留学生们走出去,还有些是无奈的选择。比如,为了进入理想的学校,不仅孩子之间竞争激烈,家长拼资源、拼钱、拼关系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令人望而生畏。此外,还有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让城市流动人口的下一代无法在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哪怕父母已经在这个城市工作很多年,成为了别人艳羡的白领,他们的下一代也不得不选择不需要户口的国外读书这条路。
更有现实的中国父母考虑到了下一代的未来生活才作出了送孩子出国的决定。女儿陈瑶玥正在新西兰读高中的陈尧就坦诚地说,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太好,现在虽然大学扩招,但高考竞争仍然非常激烈,如果考不上大学,未来就业十分困难,即使考上了,还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为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
“既然家里经济条件还过得去,就让孩子出国留学,学些先进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将来至少在外语水平上比国内大学生有竞争力,就业选择也多一些,进入国际大公司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以前可能有父母觉得孩子自己争气,如果没有额外的关系支持,自己也能混出名堂来,但是慢慢的情况变了: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和其他环境污染、时不时爆发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大人有自己的事业和朋友圈,只能勉强忍受这些,孩子们年纪还这么小,生活刚刚开始,怎么能这么过下去?那就把孩子先送出国吧。”这成为很多父母的心声。
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低龄留学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早在2003年小留学生就占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的一半以上,中小学阶段的“低龄留学生”占中国留学生的9.2%,占新西兰中小学国际学生的21%;而澳大利亚在1995年~1996年发放了104份中国中学生留澳签证,2002年~2003年的数量上升至5299份;2005年至2006年,仅有65名中国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年至2011年,中国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间增长了100倍。
要出国读书,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新西兰为例,一般的公立中学,年学费约为8000~9000元纽币,包括住宿、吃饭、交通等消费在内的生活费一年大约需要7000~11000元纽币。为此,新西兰移民局要求每个学生或担保人的账户上有一定的存款数额作为在新西兰生活和学习的担保。综合来看,新西兰每年的留学费用约为8万~10万元人民币。
这些出国留学的年轻人并不都来自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李佳晨的爸爸在一个大型投资公司当老总,出国的钱自然不成问题,而陈尧家两口子只是月入过万的普通职员家庭,但他们还是把多年的储蓄拿出来,送孩子出国。
而且陈尧发现,即使是经济条件不如他的朋友,对孩子的出国留学也毫不吝惜成本。一方面,就费用来说,目前国内教育收费也是水涨船高,中学的学费、生活费一年要万元左右,上了大学,每年的花费也要上万元,在国外读书每年的消费虽然多一点,但家庭收入有能力承受孩子的留学费用;另一方面,中国家长普遍有望子成龙的心理,现在低龄留学生的父母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加大教育投入的回报可观,再加上每家可能只有一个孩子,这也促使工薪阶层愿意举全家之力,送孩子出国留学。
教育理念的反思
真正促使李佳晨的爸爸送他出国读书的是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发现,李佳晨班上的孩子们都上补习班,老师在补习班上讲过的内容,课堂上就不再说了,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灌输性的知识传授,孩子们重复地大量地做题和记忆,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丝毫看不到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他不想让孩子就这样成为应试教育上的一个合格产物。
郑渊洁就曾经感叹过这种教育体制的悲哀,“中国教育体制下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却离世界前沿科技、离想像力、创造力、离诺贝尔越来越远,没出生就要面临巨大的压力,然后继续我们一承不变的学习与竞争,成为成绩优异,能力低下的新一代。”
以新西兰的高中教育为例,不同于国内的课程表硬性规定制度安排,新西兰的高中阶段采用选课制度,各中学一般都会开设几十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包括外语、数学、科学、技术和应用、艺术、健康和体育教育、人类社会和环境等领域,学生一般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将来升学方向,选择数门左右课程来修读。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新西兰的高中生毕业并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升学压力,高中生的出路选择较为多元化,所以高中课程设置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职业发展要求。
教育方式上,中外的差别更是大。陈瑶玥来新西兰之前从没想过这里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老师会他们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演示汇报、讨论、采访、对话、辩论、演讲的机会,课上总是在讨论问题,老师从不告诉什么是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
陈尧感叹说,我们这一代从小被告知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就是因为这些被灌输的正确观念,让我们的思考空间和能力被禁锢住了。教育就是应该重视对孩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像应试教育培养的是“考生”,而是注重素质培养,让学生自己“会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还有一段时间陈瑶玥就要毕业了,她想留在新西兰继续读大学。陈尧也非常支持她的选择,因为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爱好,要选择可以充分发挥特长的专业方向,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喜欢而且有优势的课程上,乐意接受更多的挑战。这是国内充斥着补习班和题海战术的教育体制里学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