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查令十字街84号》,我没有读出爱情却读出了人性的信任与温情。
一个很简单的,她要书,他找书的故事。
但是,那几十封书信,横渡着几千公里的距离,跨越了二十年的时空,串联起了美国纽约一个爱书女子与英国伦敦一个二手书店店员们之间的岁月故事。
毛姆说,最有意思的文章即书信,没有伪装,不多修饰的散发着生活的味道。的确,信中海莲幽默、率真、执着,都跳跃在纸上;弗兰克的沉稳、谨慎也在字里行间;书店店员们、弗兰克妻子、女儿还有邻居的温情洋溢其中。
读这些信中,会觉得有股暖流,慢慢的、静静的淌过你的身心。人性的柔软、信任与温暖,那么远又那么近。
我不觉得其中有爱情。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是一份爱书之人才会有的相知懂得。她要一些不常见的古书,他为她找书,信来信往,经过岁月的积累,便有了一份信任发酵其中。自然而然,便成了故人知己。所以,信上的赞美和责难,就变得日常。这是一份好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更让我觉得温暖是,书店的店员们以及后来也加入写信的弗兰克的妻子、女儿以及邻居。率真的海莲,虽然自己也经济拮据,还是给彼时因战争物质短缺、依赖配给和黑市的他们,寄来鸡蛋、火腿、罐头等食物。而这群人,也以他们的方式回报海莲。大家偷偷给她回信、给她寄精美的手织桌布……“博尔太太说,如果明年夏天您来英国时,她仍健在的话,欢迎您住她家。”、“当您确定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咫尺天涯的情谊蔓延开来。
只是,很遗憾,海莲却一直没能在大家的期盼中实现赴英之旅。“那位卖给我这所有书的最好人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的主人也死了。但是书店还在那里。如果你正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能否为我吻它?我欠它的实在太多了”
待到她终于实现了梦中的英伦之旅时,已是人去店空,只留下岁月唏嘘……
读着这样的信,会让人觉得时光缓慢起来,人情世故变得温暖起来。
只是,在这样速食的时代,手机、微信、网络如此通达,有谁还会执笔去字斟句酌写一封信,然后,装上信封、贴上邮票、等待旷日费时的投递?译者陈建铭说,“那些自以为是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在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
是进步还是遗憾?是不是在某个瞬间,也会怀念“从前慢的时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