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总向我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以前犯了错误说一说就好了。现在就像变了一个人,有时候朋友想追问下,孩子头也不回的回了房间,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了。她家的孩子临近青春期,朋友还真有点不知所措了。朋友说:“从小我就给他讲各种道理,犯了错我也从不打他,只是跟他讲道理,纵使我再累,我也会先把道理给他讲通,怎么现在会变成这样了,哎…”
听她说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拒绝沟通了。
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纵使这句话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还是有许多父母盲目沿用着。
父母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只是一味的讲,觉得自己对孩子讲了道理就尽到了做父母的义务。殊不知这正是向相反的方向用力。
我们来分析看看父母在讲道理时,真正发生了什么?
讲道理头头是道,行动却言行不一。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父母的行为举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记得有本漫画上画着,一位父亲把孩子的腿夹在两腿上间,孩子的上身趴在父亲的一条腿上。父亲的一只手紧紧的压在孩子背上,不让他动,另一只手高高的扬起,准备打在孩子的屁股上,嘴里还高声斥责着:“打人是不对的,记住了吗?”
漫画总是诙谐幽默的,但笑过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人父母,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做到言 行合一,是否口里讲着一套,却做着另外一套那?
在我看来,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行为的不端正,导致孩 子会有这样的行为。日思己过,尽量做到言行合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品行端正的孩子。
父母滥用道理,标准是自己的感觉。
像小孩间有时并不愿意分享,这很正常。但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分享,就会给孩子讲一些道理,孩子如果没有分享就会给孩子脸色看,强迫孩子分享。导致孩子嚎陶大哭却还要被父母批评小气。
但凡了解过一些育儿知识的人会知道,孩子的分享是建立在安全感,对事物有所有权的基础上。
当孩子意识到这件东会知道,他对物品有所有权处置权,想不想分享完全由自己说了算这样有自我的孩子才能建立自信,才能从容的面对未来。如果只是依靠父母的感觉,边界很模糊,孩子自己都会矛盾又何来自信哪?
当发现讲的道理没有用时,没有改变方法,却认为是孩子没听懂。
当孩子有情绪没有得到疏导时,父母讲的道理仿佛在另一个世界,进入不了孩子。讲多了反倒是,令孩子感觉父母不爱自己。这时的孩子多么渴望父母的一个拥抱,令他感觉到父母的爱,而不是冷冰冰的道理。
而父母无法自己的问题,更不会积极改变,沿用着固定的教育模式来应对孩子,试想这样,又怎么能够让孩子积极的面对人生,积极的学习改变自我,改变生活哪?
现在的社会不再是一本学历过一生的时代,人需要不断进步。做父母的更要不断进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无论是自我成长还是子女教育都应该学习。
像在跟孩子沟通这件事上,如果一味的讲道理达不到效果,那么就应该转换思想,换一种孩子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我们说话不只是为了 把话说出来,而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听懂,理解,做出正确的行为。
所以一味的讲道理就会变得没有道理,灵活的讲和做才能让孩子更懂道理。
对孩子不够宽容,有些事并没有多严重,父母却上纲上线的讲起了道理,搞得孩子畏首畏尾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我见过有些孩子,做什么都要抬眼看看父母,父母如果没说可以,他就不去做。一个2.3岁的孩子,正是天真烂漫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被所谓的道理劝说,每天纹丝不动的像个木偶,他的生活有什么乐趣,等过十年二十年之后他又如何热爱生活,热爱他的生命?
既然为人父母,就应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时刻注意提高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负责的父母。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先要做这样的父母,谨记身教胜于言传。不“讲道理”,而是“做道理”,才能赢得孩子的心。